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江蘇常州經濟開發區的歷史文化

江蘇常州經濟開發區的歷史文化

據史料記載,元祐六年(1091年)治芙蓉湖,開堰置閘,後有戚姓人氏建房於大運河旁耕植定居,發家繁衍,“實世族戚氏蔔居始,因居墅顯”,“戚墅”兩字由此而來。早稱戚墅港,“堰”者.堤岸也,屬地武進。明末清初主要商市在芳渚。太平天國以後,轉向橋潭裏、萬安橋壹帶。以後向西延伸,形成沿京杭運河的壹條街市。由於水運方便,糧食業最為興旺。民國期間客地糧商多來自湖北、安徽、蘇北和附近各縣四鄉八鎮。上海等地面粉廠委托當地糧商收購小麥,最多每日收購逾萬擔。運河上帆桅如林,停泊船只雁排齒列,稻麥收獲時節尤甚,素有“小無錫”之稱。

清雍正四年(1726年)置武進、陽湖兩縣時屬陽湖縣轄,辛亥革命後隨武進、陽湖合並歸入武進。民國18年(1929年)建鎮,民國36年(1947年)武進縣始設戚墅堰區,時轄戚墅堰、焦山、橫林、洛陽、芙蓉等14個鄉鎮,1949年4月23日戚墅堰解放,同年4月28日武進縣人民政府成立於戚墅堰芳渚,1953年起戚墅堰劃歸常州市轄區。

白駒過隙時光匆匆,現今的戚墅堰坊間有順口溜雲:“武進富、新北強,天寧鐘樓蠻漂亮,唯有戚區不尋常,如今還是舊模樣”,這民謠聽來還真是生動形象,既是挖苦又是實情,常州寧有句俚語叫‘妳好我好大家好’,試問有誰不希望家鄉好,又有誰不企盼改革的成果惠及自身呢?不知從何時起東大門又成了戚墅堰的代名詞,盡管這扇大門如今是既陳舊又爛尾,盡管老百姓想逛個大賣場也須到幾十裏外的城裏,盡管歷任父母官開口閉口小區變強區、最終還是嚼蔔趣---時至今日改革漸入深水區,個人覺得若是撤去交椅也是機緣,放下身姿換個活法或許從此就風生水起也未嘗可知,呵呵,牢騷歸牢騷,對家鄉的那份摯愛還是天生俱來難以割舍。

戚墅堰老街遠近聞名,整條街全長約莫有600米,記得西街有銀行、成余面粉廠、劍湖供銷社、養生藥店、燎原照相館、生面店,中街依次為寶大祥布店、新聯商店、王杏生傷科、三元飯店、得興菜館,東街有潤記南貨店、水果行、胡義興飯店、羅春閣書場,再往東邊就是老街盡頭的萬安橋,此橋橫跨三山港,橋頂中央有壹方刻有太極紋理圖案的石雕,經百年風雨依然歷歷在目,石橋映襯著枕河人家盡顯江南風情,戚地的鐵路公路運河呈川字形平行布局,老街離火車站近在咫尺交通便利,因此時常有畫家及美術院校的師生前來東街橋潭裏壹帶采風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