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證,早在10000年前,印第安人開始食用野生辣椒,後來,則開始種植辣椒,作為調味品和蔬菜。當年哥倫布遠航踏上西印度群島時,發現當地有壹種植物有辛辣的香氣,則帶回了歐洲。後來,這種辣椒廣為種植,並傳到非洲、印度、東亞。辣椒傳入中國,則在明朝時。當時,這種植物僅僅被當作花卉來栽培。
辛辣的辣椒和陜西人剛烈的性格十分吻合。
毛澤東曾說過,不吃辣子,不是革命者。雖然現代科學,沒有證明其有無道理,但在人們的傳統觀念裏,南方人食辣比北方人厲害,俗話說:“湖南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湖北人不辣怕。”說起來,以往對中國飲食食辣區域的比較,純粹是壹種表面的感性的認識。
其實,南方人不壹定比北方人食辣厲害。最新的計量研究表明,現在中國在飲食口味上形成了三個辛辣口味層次地區:即長江上中遊辛辣重區,包括四川(含今重慶)、湖南、湖北、貴州、陜西南部和中部等地,辛辣指數在151至25左右;北方微辣區,東及朝鮮半島,包括北京、山東等地,西經山西、陜北、甘肅大部、青海到新疆,是另外壹個相對辛辣區,辛辣指數在26至15之間。東南沿海淡味區,在山東以南的東南沿海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為忌辛辣的淡味區,辛辣指數在17至8間,其趨勢是越往南辛辣指數越低,人們吃得越清淡。
細分起來,吃得最辛辣的不僅有四川人、湖南人、貴州人,還有陜西人。
陜西人嗜辣,其程度不亞於湖南人。其革命性,也決不亞於與湖南人。武昌爆發辛亥革命時,陜西是最早響應的省份,和湖南是同壹天宣布獨立。上世紀二十年代大革命時期,陜西的農民運動同樣轟轟烈烈,成立農會組織的縣、鄉、村數目,可以說和湖南不差上下。中國革命的搖籃和聖地,同樣也在陜西。
那末,長久以來,為何老陜如此嗜辣而知名度並不高呢?
這恐怕還是人們認識上的誤區。
眾所周知,抗戰時期在重慶拍的電影《壹江春水向東流》 就有個吃辣椒的鏡頭,對白是這樣的:“要革命就要敢吃辣椒,越辣越革命。” 在國內較有影響的四川電視節上,隨處可見的吉祥物便是那個擬人化的可愛的紅辣椒。當紅歌星宋祖英是湖南妹,她唱的“辣妹子辣,辣妹子生來不怕辣,辣不怕……”這辣妹子顯然非指巴蜀妹兒,而是指湖南妹。加之長期以來,“湖南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湖北人不辣怕。”成為俗語,關中人嗜辣反而被湮沒了。
老陜是辣在心裏
秦人嗜辣,最喜歡吃的是當地產的線辣子,也叫秦椒,因辛辣無比而著稱於世。
到了秋天辣椒成熟的時候,八百裏秦川,從東到西,家家將辣椒穿成長長的串子,掛滿了房前屋後,成為關中農村壹道風景。這種場面,在張藝謀導演的影片《秋菊打官司》裏有充分的展示,家家戶戶門前都掛著壹串串紅亮亮的辣椒,秋菊進城缺錢,就捎上幾串去賣。秦椒體形細長,膘肥肉厚,老百姓的話說:油氣大,又辣又香。最適宜曬制成辣椒幹,易幹耐藏。而且色澤深紅透亮,非常好看。所以也是出口辣椒的最佳選擇。國際市場上有“椒中之王”的美稱。
陜西人吃辣椒與四川人不同,四川人重於麻辣味,四川的辣椒醬到了陜西人的口中就只剩下麻了,辣嗎?基本上沒有。陜西人吃辣椒很有講究。他們先將從地裏摘下的紅辣椒在太陽下曬得透幹,然後用油在大鍋裏慢慢煸熟、煸幹,再用石磨將辣椒碾成細細的粉末,用篩子將粗的篩去,剩下面粉似的辣椒面,再用燒熱的油潑上去。油辣子的關鍵在於油的熱度,過熱了,辣椒面就會燒糊,辣味就會下降,苦味就會出現;油熱度不足,辣椒的香味表現就不足。陜西農村的婆姨們個個都有壹手絕活,能將油潑辣子做得十分出色。
陜西人在吃上也不太講究,壹撮鹽、壹勺醋,壹根蔥、幾棵蒜,就可以打發,但不能少了壹碟油潑辣子。油潑辣子吃法極多,調菜、調面食、做湯等。最佳的吃法則是調制粘面和夾饃。壹年365天,天天吃,頓頓吃,也不膩味。
若不信,可到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面皮攤上看看吧!只見那大姑娘、小媳婦,不大的小碗裏,面皮調得通紅,直吃得滿臉紅潤,大汗淋漓,唏唏噓噓,辣得鼻歪嘴咧,五官變形,方才算吃到了家。
我認識壹個賣辣面的,他曾講過這樣壹個故事:有壹年,他在西寧是賣辣面,遇到壹個關中的鄉黨,這個人和他三來兩去,成了朋友,有壹次打賭,這個相當說他不就菜,也不吃飯,幹吃辣面,壹次可吃二兩。圍觀的人及這個賣辣面的不信,這個鄉黨當場就拿著秤稱了二兩辣椒面,然後壹口壹口的吃完了,竟然無任何不適感覺。據報道稱,在西安竟有人嗜辣成性,吃得過量,引起胃大出血。
賈平凹在《入川小記》中這樣寫道:“我們五人,皆關中漢子,嗜好辣子,出門遠走,少不得有個辣子瓶兒帶在身上。”確實,關中人去外地及國外,家裏人給帶東西,大都少不了壹瓶辣椒。我有壹位同學,現在加拿大讀博士,並把夫人帶了過去。倆口給家裏寫信,別的都不要,就是讓父母給寄去辣椒面。
有壹句民謠說得好:“八百裏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人民齊吼秦腔;調壹碗粘面喜氣洋洋,沒有辣子嘟嘟啷啷。”這後兩句說得就是關中人嗜辣。
可以說,川人是辣在嘴上,陜人是辣在心裏,卻不說出來。
陜菜中有許多帶辣味的傳統名菜。譬如酸辣肚絲湯,主料為白煮熟羊肚,用辣椒的方法是:豬油燒至六成熱時,投入去籽的辣椒段,炸到色變褐時,烹入香醋,加入醬油、精鹽、料酒和肉湯,燒開後,將辣椒全部撈去不要。此菜湯色淺紅,肚絲香軟,酸中有辣,辣中有酸,濃而不烈,香味出頭,深受大眾喜愛。還有酸辣肥腸、酸辣魷魚絲、酸辣鍋巴海參,用辣椒的方法,都是這樣的。陜西廚師說,這叫做既用,又不用,我們要的只是它的香味,辣子的香味,是香辣,不是死辣。
將辣椒與多種名貴菜肴結合起來炮制,成為壹種香辣出頭的菜肴,這是陜西廚師的壹個拿手本領。這樣炮制出來的菜肴,常常是既名貴,又大眾,雖不壹定以辣椒為主料,卻以辣椒命名,因香辣著名。壹個極普通又相當典型的例子是:八寶肉辣子。這是渭北民間壹道傳統菜肴。以肥瘦豬肉為主料,配上水發杏仁、青豆、水發海米、潼關醬筍、水發玉蘭片,炒制而成。在完成各項操作之後,再用辣椒面燒炸成紅油,與肉攪拌均勻即成。特點是油汁鮮紅,香辣味濃,可作酒菜,也可作家常喝稀飯的小菜,關中人喜歡將它夾在熱蒸饃裏吃,那味道確實是香極了。
近些年來,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加快,菜系之間的互相兼容加快,在年輕壹輩人中間,食辛辣的比重開始加大,吃辣椒已經不是單純的驅寒壓腥,也不僅僅是作為第二味精,而幾乎變成了壹種時尚。
嗜辣當然也嗜麻
關中人嗜辣,也嗜麻,這不能不提花椒。花椒是香辛食品,香辛調味品。同時,花椒也是壹味中藥。而花椒,古代也叫秦椒。《本草綱目》說:“秦椒,花椒也,始產於秦”,“秦椒”即“花椒”。把花椒叫做“秦椒”,準確而且雅致,因為,花椒原產中國,原產陜西,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貨,陜西特產。陜西的花椒有許多與眾不同之處。首先是名貴品種多。如漢陰椒,特點是“睜眼”。風縣的風椒,特點是果基部著生壹二顆小粒,又稱“雙耳椒”。韓城的花椒因為個頭特大而且顏色鮮紅,叫做“大紅袍”。當然,不僅有這許多與眾不同,更重要的是味道醇厚,麻中透香。
陜西人吃花椒,也有許多與眾不同之處。譬如渭北不少地方,喜歡吃青花椒,即尚未熟透、掛在枝頭的花椒。農家小院裏,常常種有壹株兩株花椒樹,當花椒即將成熟而尚未熟透之時,人們在院內吃飯,就會隨手摘下壹枝椒果,當做佐飯的好菜。在彬縣、旬邑、淳化、韓城和富平等縣,幾乎家家戶戶都栽有幾棵花椒樹,花椒樹成了這些地方房前屋後特有的壹道風景線。不僅吃椒果,也吃椒葉。青椒葉可吃,曬幹了更可常吃,並且是變著法子吃。鍋盔、蒸饃、燒饃、石子饃中,加椒葉。燴面條、面片時,將椒葉作為蔬菜和調味品。青椒葉與芹菜放在壹起,制作漿水菜。椒葉與鮮香椿放在壹起,切碎,燒油潑制成如油潑蔥花樣的食品,可作下鍋菜,可調幹面條,可作佐酒佐飯的小菜。所有這些吃法,都是既帶壹些兒麻辣,又帶壹些兒清香,都是取的麻而不烈,香麻出頭的道理,與吃辣椒的講究相同。值得專門壹提的還有,黃龍人煮食青玉米時,也要加上花椒,加上精鹽,這樣的將花椒、精鹽與青玉米壹起煮了吃的方法,似乎極少見。堪稱椒鹽青玉米。據說味道很好。
陜西人喜食辣也喜食酸。特別是關中西府壹帶,吃酸是很厲害的,不亞於山西。民間有家庭制醋的傳統。幾乎所有飯菜都離不開醋。將辣與酸結合起來享用,在陜西飯菜中,相當普遍。著名的岐山臊子面,面條的特色是“薄筋光”,味道的特點就是“酸辣香”。還有酸湯面,也是將酸與辣合二而壹的食品。酸和辣倒真是壹對好搭檔,它們既不彼此排斥,又可相互調節,相得益彰。
有點多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