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藏菜的藏菜起源

藏菜的藏菜起源

據考證,公元6世紀是西藏飲食烹調技術第壹次發生較大變化的年代。其原因有:壹是當時的吐蕃通過商貿交易與中原內地和亞洲各國開展了廣泛的經濟文化交流,絲綢之路的開通、大大地豐富了西藏烹調原料的內容。使烹調技術得到了發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開辟了藏漢兩族飲食文化交融的先河。這時人們開始註重博食和養食。博食,即烹調用的原料品種繁多,遍及糧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門類;養食,“醫食同源”,“藥膳同功”。這充分說明當時的西藏醫藥事業在食補方面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四部醫典》給人們展示了西藏烹調原料的豐富資源,並從醫學理論上闡述與飲食有關的上千種本土植物、動物、礦物細化藥理功效。通俗地說,就是告訴人們什麽東西可以吃,什麽東西不能吃,以及怎樣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進入,使西藏藥膳制作漸漸興起,為西藏飲食烹調理論奠定了基礎。

西藏第二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18世紀,這壹時期是清朝光緒皇帝統治時期,清代筵席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種類之多,規模之大,菜肴之豐盛,烹調之精美難以表述,當時出現了筵席之最——“滿漢全席”。後來隨著經濟文化交流,藏漢人員的往來,內地飲食文化不聲不響地傳入了西藏。當時藏族人稱“滿漢全席”為“嘉賽柳覺傑”,意思是漢食十八道。當時在拉薩、江孜、日喀則等藏區重鎮街面上的各種蔬菜、瓜果,廚具、器具開始多了起來,壹些比較簡單的烹飪技術也流傳到民間,有力地促進了西藏烹飪技術的發展。

在這個時期,西藏的融食、娛、遊、樂於壹體的飲食文化開始進入上層貴族家庭。但是由於特定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肴或是從西方傳到南亞、北亞、西亞的西方飲食文化的影響範圍極其有限,只為少數西藏貴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西藏廣大農牧區的人們仍靠原始而簡單的烹調方式打發漫長的歲月,這種狀況壹直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

西藏第三次藏式烹調發展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推動下,西藏的旅遊熱,使西藏飲食、烹調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吃什麽,怎麽做,怎麽吃的最基本的問題上,開始朝著由簡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級到高級的方向發展。新原料不斷補充,廚師地位得到提高,烹調技術不斷交流,甚至還出現了專門的烹調專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譜》、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飲食辭典》、西藏拉薩飯店廚師次仁群培所著的《拉薩地區藏餐菜譜》慢慢揭開了西藏烹調的新篇章,使西藏這壹“綠色飲食王國”名揚全國,聞名天下,並逐漸形成壹個全新的飲食文化、飲食科學、飲食藝術、飲食禮教和藏民族的飲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