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低段位的演講者,往往不敢停頓,總想把內容趕緊講完。其實這就是沒有自信的表現。
他們覺得停頓是壹件很尷尬的事。其實不然,適度的停頓是演講的壹部分,甚至會將妳的演講提升壹個臺階。
在我培訓時,剛剛開場,臺下往往會有些躁動。此時我會拿著話筒壹句話不說,看著臺下。
很快,臺下的學員會以為出了什麽狀況,便安靜下來,註視著我。這時我才會繼續授課。
這種停頓是有震懾作用的,是對演講者的壹個賦能。演講過程中,如果妳要表達壹個鮮明的觀點,那麽在這之前壹定要先停頓壹下。
正如我們在文章中,會把壹些觀點或金句加粗,就是為了讓它們醒目,便於大家接收。
2. 由淺入深
壹個好的演講者,不會壹上來就給妳講壹堆大道理,而是從壹件我們身邊的小事開始講起。
這些小事都與每個人密切相關,不僅不會抽象空洞,反而更容易吸引大家的註意力。
妳可以看看奧巴馬的演講,壹開始都是說他女兒或其它小事,最後升華到國家層面。
我無論授課,還是演講,也都會從美食、孩子、夫妻關系等角度開始講。首先引起大家***鳴,然後再層層遞進輸出觀點和理念。
這比壹開始就講大道理、大概念,要強100倍。
3. 節奏把控
妳相信嗎?同樣的稿子,不同的人,演講出來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區別在哪兒?就在於節奏的不同。
很多人演講時,全程總是同樣的節奏和語調。這讓演講失去了靈性。
其實壹段好的演講,就像唱歌壹樣,有時要飈高音,有時要低聲吟唱。
演講最簡單的四個節奏要素是:快、慢、輕、重。只有把這四個節奏調配好,演講才能充滿張力。
4. 壹次壹個觀點
搞砸壹次演講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把幾個觀點混在壹起。
表達者和聽眾最大的區別在於,對信息的理解程度不同。妳是壹個表達者,妳想表達的觀點壹定是自己已經想明白的,以至於讓妳覺得聽眾也應該明白。
其實並非這樣。聽眾對壹個新觀點,往往有壹個消化過程。妳需要把每個觀點都當成壹個“有機單元”去表達。
所謂“有機單元”,就必然是有結構的,而不只是壹句話。最簡單的結構就是:觀點+論據。
妳提出壹個觀點,壹定要有論據支撐它。論據可以是壹段故事,或者是壹些數據,甚至是壹些研究結果。
這樣既可以加固觀點的正確性,也可以為聽眾預留消化時間。
5. 盛氣淩人
和良叔比較熟悉的朋友會說,我平時顯得友善謙虛。但壹到臺上就很盛氣淩人。
這其實是由演講本質決定的。演講不是談判,不是溝通,不是辯論,不是接受采訪,只是妳表現的舞臺。
正如壹個演員扮演壹個英雄,ta所有的舉止都要像英雄那樣。而演講者的任務就是讓聽眾毫無條件地接受妳的觀點,最起碼在當下這個場合是這樣。
所以,妳需要壹種不容質疑的態度來進行。妳可以想想那些政客、以及商界領袖的演講,那是壹副謙虛的表情?
他們通過堅定的語氣、深邃的目光,似乎都在講述壹件千真萬確的事,讓大眾不由自主地追隨他的思想。
即使照著稿子念,他們也不會放棄這點。比如,羅斯福、丘吉爾,他們不會把目光緊緊鎖定在演講稿上,壹句壹句地念。
而是看兩句話,然後把目光望向聽眾,鏗鏘有力地表達出來。
所以,從這點來看,演講與其說是技術問題,不如說是氣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