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美食茶飲·厚物樂生

美食茶飲·厚物樂生

文化源於生活,同時又引導人們的生活。因而 ,生活可謂是壹種文化實踐。

中國人常說“自古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註重飲食,講究“吃”,在中國是壹件很自然的事。中國有豐富的“吃文化”,甚至“吃”的概念已經延伸到各個領域。比如:“吃的香”被認為是人生的幸福事;局勢緊張叫“吃緊”;被冷落叫“吃閉門羹”;受到損失叫“吃虧”;得到好處叫“吃到了甜頭”,等等,在我們的文化裏,“吃”有著深刻的文化意味。

中國人的飲食可以簡單,也可以復雜。簡單的飲食如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吃粗糧,喝白水,枕著胳膊睡覺,樂在其中。復雜的飲食可以是“食前方丈”“鐘鳴鼎食”,特別是節日宴席上,往往菜品繁多,色香味俱全。

樂生精神是中國人飲食態度的體現,是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精神寫照。

古人講“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悠悠萬事,唯此為大”,歷代中國人對飲食的重視都是第壹位的。

傳說中的炎黃時期,就有了耒耜、種五谷的說法。耒耜是類似於今天的犁頭,五谷包括黍、稷、麥、菽、稻。陶器發明後,人們擁有了烹煮的炊具和容器,開始研究各種熟食,又開始制作發酵食品,如釀制酒、醋等調味品,豐富了飲食的制作和口感。

漢唐時期,國力強盛,國際交流也多了起來,食材引進較為豐富,加之社會安定、四鄰友好,人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和食材去改善飲食。

可見那時候的飲食和烹飪技術已經很發達了。

至明清時期,中國飲食文化又進入到壹個新的高峰期。滿、蒙古兩個民族飲食的融合,促使形成了魯、川、粵、閩、蘇、浙、湘、徽八大菜系,並壹直延續到今天。

無論從飲食文化的歷史上,還是從飲食的豐富程度上,中國都是地地道道的美食王國。即便是壹塊豆腐,做法也是五花八門,紅燒豆腐、青菜煮豆腐、麻婆豆腐、臭豆腐等等等等,甚至我國壽縣還有遠近聞名的豆腐宴,樣式繁多,口感極佳,足見我國“吃”文化的精妙,反映了中華 民族對生活的熱愛,樂享生活的人生態度。

浸染農耕文明的中國人,深深體會到自然萬物與人類生存的關系。所以中國人在飲食上也敬畏天地,尊重、愛惜取之於天地的生活資源。此為中國飲食的 厚物精神,即厚待、珍愛自然生命,善用我們取自於自然的壹飯壹食。

我們珍愛自然生命,在飲食文化中,也會物盡其用,絕不浪費。

中國人講究“吃多少,拿多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國人將浪費糧食認為是不道德的。在烹飪過程中,也會常常極盡食材的用途,比如鴨子,渾身是寶。紅燒鴨掌、絕味鴨脖、香酥烤鴨、鴨血粉絲都是極美味的菜肴,鴨腸、鴨舌、鴨骨,這些邊角料也壹點都不會浪費,全部變成了美味。

為了防止食物腐壞,人們又發明了腌白菜、熏臘肉等等方法對食材進行保存。

在人們的觀念裏,如果食物烹飪方法不到位,也會被認為是在浪費食材,“暴殄天物”。所以人們發明了各種不同的制作食材的方式,充分挖掘食材不同的功效。比如,冰糖川貝雪梨,可以鎮咳祛痰;冬瓜薏仁排骨湯,利尿除濕;蓮子銀耳粥,滋補養顏。“食不厭精、燴不厭細”。

此外,在烹飪上,中華傳統飲食還講究“色香味”俱全,講究“食有所美”,東西做得不僅要“有味”,還要好看好聞。美食是舌尖上的享受,也是視覺上的美學盛宴。不言而喻,烹飪在中國是壹門高深的藝術。

中國人對待飲食的認真態度與“用心生活”的態度是交融的,人們常用“連吃飯都不好好吃”來批評做事不認真、不用心的人,可見中國人把飲食是作為壹種生活和生命的體驗存在的,並且表現在各個方面。

中國人在選茶、制茶、泡茶、喝茶、品茶過程中都十分講究,甚至於飲茶的環境都是壹種高雅藝術般的熏陶,是壹場寧靜而深遠的精神體驗。

在安靜、優雅的環境中,通過烹茶、品茶,冥想定神,可以讓人放松下來,擁有專壹、禪定、淡泊、寧靜的心境,從而使人的精神返璞歸真,心性得到完全釋放。在這個過程中,品茗者用心融入茶藝,讓自己的心靈隨茶香彌漫,仿佛自己與天地、宇宙融為壹體,升華到了“無我”境界,完全契合了中國古代“天人合壹”的哲學思想,從而形成歷史悠久燦爛的中華茶道文化。

所以無論是品茶還是美食,都是壹種心靈的藝術,中國人對待飲食的態度最終都回歸到了我們對身心的理解上。我們常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同樣的酒,與知己飲,心靈體驗之美好是與眾不同的。所以說,中華民族是壹個用心對待生活,也用心感受生活之美的民族。

(摘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