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示範性成校——新塍鎮成校 新塍鎮成校創辦於1986年,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得到不斷發展,僅1996~1998年,投入資金近百萬元。學校***辦班401期,參加培訓24511人次,培訓初、中級技術人才228名。培養機電、財會、經濟管理中專生240名,有力地促進了全鎮工業經濟的發展;農函大綠色證書、特種養殖業培訓.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化結構的調整,大大提高了全鎮從業人員的科技文化素質。1998年,創建為省級示範性成校。
壹方名村——大通村
大通村位於新塍鎮最南面,依托京杭大運河和新塍至八字公路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工業和第三產業,是壹個工業、農業全面發展的經濟強村。全村總人口2934人,耕地面積5235.8畝。1998年全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3655萬元,其中工業產值2571萬元,利潤10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393元。有壹家郊區優勢工程企業——郊區摩托車配件廠,壹個面積為780畝的農業現代化示範園區,1997、1998年分別被命名為嘉興市經濟百強村和郊區十強村。
能仁寺
能仁寺,位於鎮東南,始建於梁代天監二年(503),距今近1500年。唐德宗時翰林學士陸贄舍宅築基,名福業院,宋政和七年(1117)改稱能仁院,清乾隆二年(1737)稱能仁禪寺。能仁寺閱歷千載,幾經興衰,屢廢屢建,殿宇宏偉,氣勢雄渾,四周環水,占地70余畝。民國27年(1938)農歷五月十三,日寇縱火焚燒東南半鎮,能仁寺被焚毀,幸存遺址有蠶王殿、磚塔及千年古銀杏樹。1997年12月,能仁寺恢復開放。
小蓬萊
小蓬萊,為能仁寺附屬建築十二禪房之壹(環清房),與寺院僅壹水之隔,有小橋相通,環境幽靜,景色秀麗,人稱能仁寺為新塍之名勝,而環清房則為能仁寺之勝景。環清房又雅稱“小桃源”,後改名為“小蓬萊”。解放後,人民政府撥款重建,辟為公園。經多年修葺整飭,現公園面積壹萬余平方米,廳堂、樓閣、水榭等建築與天然景色融為壹體,具有濃郁的江南田園風光,古老勝地又顯得青春煥發。千年銀杏
新塍鎮的那株千年銀杏。這棵古銀杏樹已經有1500多歲了,它栽植於公元503年,樹高28.5米,樹圍達6.8米,是目前農林部門有案可查的浙江省年紀最大的銀杏樹。它種植的年份,正是能仁寺建寺的年份。能仁寺,位於鎮東南,始建於梁代天監二年(503),距今近1500年。唐德宗時翰林學士陸贄舍宅築基,名福業院,宋政和七年(1117)改稱能仁院,清乾隆二年(1737)稱能仁禪寺。民國27年(1938)農歷五月十三,日寇縱火焚燒東南半鎮,能仁寺被焚毀,幸存遺址有蠶王殿、磚塔及千年古銀杏樹。1997年12月,能仁寺恢復開放。說千年古銀杏在能仁寺裏其實也不錯的,因為現在的小蓬萊公園本就是能仁寺的壹部分,為能仁寺附屬建築十二禪房之壹(環清房),與寺院僅壹水之隔,有小橋相通,環境幽靜,景色秀麗,人稱能仁寺為新塍之名勝,而環清房則為能仁寺之勝景。環清房又雅稱“小桃源”,後改名為“小蓬萊”。獲得榮譽
新塍鎮於2005年2月獲得全國千強鎮榮譽稱號,排名920位。新塍是壹個歷史悠久、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千年古鎮,是嘉興市衛星鎮,秀洲區規模最大的中心城鎮之壹,是浙江省教育強鎮、衛生鎮、歷史文化鎮、東海明珠文化鎮、十大新興花卉鄉鎮、嘉興市文明鎮、特色文化鎮、民間藝術之鄉。
吳潤昭私院
吳潤昭私院,建立於晚清太平天國年間,吳氏祖籍江蘇吳江盛澤鎮,為該鎮絲業巨商之壹。當時新塍四鄉盛產蠶絲,吳氏為謀求發展,舉家遷來新塍,並建造此院,現為嘉興地方黨史陳列館。
閔家大院
在新塍落戶的閔家,據說是朱熹家族的壹支,做糧食生意發家,現在後人都居住在國外,老房子裏還保存有完好的木雕,中圖的明代官帽木雕,在江南比較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