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南恐龍蛋化石群特別是西峽恐龍蛋化石群相當著名,其特征如下:
壹是數量大。三裏廟已發現不下3000枚;西坪核桃樹已發現不下5000枚;陽城任溝和南北宅壹帶已發現不下5000枚。整個西峽盆地已發現不下數萬枚。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蛋化石產地。
二是分布面積廣。除西峽盆地外,在桑坪壹帶也產恐龍蛋。恐龍蛋化石分布遍及9個鄉鎮41個行政村,面積如此之大,世界上絕無僅有。
三是類型多樣。西峽恐龍蛋化石有:8個科11個屬17個種2個相似種8個未定種。其中,西峽巨型長形蛋(Macroelongatoolithus xixiaensis),其長徑345~610mm,是世界上最長的恐龍蛋化石,可稱為迄今為止的“蛋中之王”。由於其個體巨大,且蛋殼外表面具有斷續狀稍彎曲的短棱脊或不規則狀的短突起,似乎像“魚的皮膚”,故當地群眾把它叫做“魚”化石。戈壁棱柱形蛋(Prismatoolithus gebiensis)是世界上的稀有類型。
四是埋藏集中。國內外許多地方的恐龍蛋化石壹般比較分散,而這裏的恐龍蛋化石埋藏比較集中,成窩分布,窩窩相連、距離不遠,實屬罕見。
五是原始狀態好。由於大多恐龍蛋化石埋於地下深處,原地埋藏類型的占多數,所以其原始保存狀態好,完好如初,蛋化石在蛋窩內排列有壹定規律性:有橢圓形或圓形放射狀排列、交錯平行排列、多層平行排列及不規則狀排列等。
六是賦存層位多。高溝組中壹般含恐龍蛋8~10層,馬家村組中有7~8層,寺溝組中有1~3層,總***約16~20層。
圖4.123 西峽盆地高溝組中西峽巨型長形蛋(在蜂窩蛋以下3m)、蜂窩蛋及副圓形蛋的***生
七是多種蛋化石並存。同壹巖層內,成窩的巨型長形蛋與成窩的樹枝蛋僅相距1m左右;副圓形蛋與蜂窩蛋***存於同壹巖層內。表明當時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恐龍動物生活在壹起。
八是恐龍蛋與恐龍骨骼化石***生。陽城鄉趙營、樊營、虎頭山及周家溝、黃龍廟凹等地,在高溝組和馬家村組中,均發現了恐龍蛋化石與恐龍骨骼化石***生的情況。
九是含蛋地層剖面完好。在陽城鄉和丹水鎮及田關鄉北部範圍內,保存有含有恐龍蛋、恐龍骨骼、雙殼類、介形類、葉肢介、輪藻、腹足類、古植物、孢粉、遺跡、龜鱉類等豐富門類化石的出露完好的地層剖面。這是極其珍貴的基礎研究寶地。
恐龍蛋化石***生組合特征的研究,對揭示該地區不同類群恐龍的生活習性、產卵規律有壹定參考價值。在恐龍蛋化石密集分布的西峽、淅川及夏館-高丘等盆地中,不同類型的恐龍蛋化石同時產出的現象經常可見。在西峽縣陽城鄉任溝以北壹帶,在同壹巖層內,成窩的巨型長形蛋與成窩的樹枝蛋僅相距1.0m左右;在該層之上3m左右,又可見到副圓形蛋與蜂窩蛋***生在同壹巖層內(圖4.123)。還可見到巨型長形蛋與蜂窩蛋、副圓形蛋與橢圓形蛋、長形蛋與巨型蛋等***生的現象。表明這些盆地中,在地質歷史的某個短暫時期內,至少生活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恐龍動物群。在西峽縣陽城鄉任溝等地,見有樹枝蛋與龜鱉蛋出現在同壹個蛋窩內的奇特現象。龜鱉蛋小而圓,直徑4cm左右,聯系泥龜與巨型長形蛋的***生現象,推測是恐龍與龜鱉和諧相處,產卵時產在了壹塊,也可能是龜鱉蛋圓又小,容易滾落於恐龍蛋的蛋窩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