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內蒙古服飾、飲食、民居的特點

內蒙古服飾、飲食、民居的特點

壹、內蒙古服飾:

大體分為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四個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用瑪瑙、珍珠、寶石、金銀制成。男子冬季多戴尖頂大耳的羊皮帽,夏日多戴前進帽或禮帽。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歡穿長袍,穿長袍時腰帶是必備的,靴子尖稍向上翹起。

二、飲食:

1、蒙古族人的傳統飲食比較粗獷,以羊肉、奶、野菜及面食為主要原料。烹調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以烤最為著名。崇尚豐滿實在,註重原料的本味。特色美食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奶酪、馬奶酒、蓧麥面、資山熏雞、肉幹、哈達餅、蒙古餡餅、蜜麻葉、德興元燒麥等。

2、傳統食品分為白食和紅食兩種。白食蒙古語叫查幹伊德,是牛、馬、羊、駱駝的奶制品。紅食蒙古語叫烏蘭伊德,即牛、羊等牲畜的肉制品。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按照蒙古族的習慣,白色表示純潔、吉祥、崇高,因此白食是蒙古人待客的最高禮遇。

3、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考究,酒是最能表達朋友之忠誠的珍貴食品。主人將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哈達上,唱起祝酒歌,表達自己的真誠與感情,此時客人應隨即接過酒,能飲則飲,不能飲則品嘗少許,然後將酒歸還主人,不可推讓,謝絕主人的敬酒。

三、民居

1、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2、“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

(1)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壹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壹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 . 2 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壹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

(2)壹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壹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擴展資料:

1、內蒙古自治區,通稱內蒙古,簡稱“蒙”。首府呼和浩特市。內蒙古橫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地區,接鄰八個省區,是中國鄰省較多的省級行政區之壹。全區基本上是壹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全區由於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響,形成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的復雜多樣的氣候。?

2、內蒙古資源儲量豐富,有“東林西礦、南農北牧”之稱,草原、森林和人均耕地面積居全中國第壹,稀土金屬儲量居世界首位,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草原牧區。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內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