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布依族美食之褡褳粑

布依族美食之褡褳粑

糯米因其香糯黏滑,常被用以制做各種風味小吃,深受大家喜愛,在中國飲食文化中占據著獨特的位置,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糯米自身極強的可塑性遇上人們的奇思妙想,讓它表現得百般傳奇,意想不到的用處,豐富多彩的制作方法,使其化身粥、糍、團、餅、點等,亦主亦輔,裝綴著高檔食晏也溫存著街邊小攤,豐富著人們的美食體驗。

布依族喜依山傍水而居,在中國“地無三裏平”的貴州西南山區占據著最優越的農耕地,善農耕,以種植水稻為主,有“水稻民族”之稱。悠久的種稻歷史,濃郁的農耕生產生活方式,使得稻類主食成為布依人制作美食的主要食材。

布依人與糯米有著解不開的情緣。每逢婚喪嫁娶、逢年過節、迎客送往之時,經過布依人精心雕琢的糯米,化作各種各樣的珍饈美饌。五色花米飯、灰粽、糍粑、糯米湯圓、褡褳粑……,每壹樣都讓人垂涎欲滴。祭臺上的糯米傳達對故人的緬懷與哀思,飯桌裏的糯米展現生活的幸福與滿足,行囊中的糯米互道深情與珍重。

從布依人手中妙生出的道道糯香,褡褳粑可算是最受喜愛的壹道。

褡褳粑形狀如古代的布褡褳子,布依人又習慣將蒸熟的褡褳粑搭在竹竿上存放,因此而得其名。又因左壹個,右壹個,中間可翻折但不斷,左右相連寓意依依不舍之意,也有人稱之為情侶粑。

布依族的美食大多都是因節日孕育而生,且首要功能用於祭供祖先,褡褳粑也不例外。每年七月半,布依族家家都必制褡褳粑。

美食從來都不是不勞而獲,褡褳粑制作工序甚是繁瑣,單從面皮的制作上要經過選米,篩米,泡米,磨漿,濾水,晾曬,和面,攤皮八個步驟,是需要家族婦女協同作戰的壹項傳統技藝。

制作褡褳粑要選用新鮮的糯米,越新鮮越好,不可用保存多年的陳米。存久的陳米粘度降低,糯香寡淡,這會大大的影響掉漿粑的口感。

篩米是壹項技術活。記憶中媽媽和嬸嬸練功的火候未到家,家中篩米的工作大多時候由奶奶來完成。奶奶技術嫻熟麻溜,壹個竹篩也能演繹壹場精彩的手中雜戲。

舀壹勺米放到竹篩裏,上下左右顛幾下,米便齊刷刷地跑到篩子的中間;然後再將篩子先往左轉幾圈,又往右轉幾圈,壹左壹右,碎米和殘渣便嘩啦啦的從竹縫裏掉下來;最後用力抖動篩子,壹邊抖動,壹邊用手指拍打篩子的底部,讓米粒在篩子裏翻跳,質量輕的米殼和顆粒不飽滿的米粒紛紛飄出篩子。

將篩好的米淘凈後裝入桶中,再往桶裏註滿清水,讓米在桶裏浸泡十二小時左右,這道工序稱為泡米。時間是食物的摯友,時間也是食物的死敵,每壹種美食的誕生過程中,都有屬於自己的時間節點。泡米工序對於時間的要求在褡褳粑的制作過程中最為嚴苛,以十二小時為壹個最佳節點,時間太短,米粒未均勻膨脹發軟,磨出來的漿質地不均勻,時間太長,糯米易發酸,壹旦發酸,美食的制作便在此終止。

磨漿是壹個體力活,需要至少三個人打配合,兩人推磨,壹人添米。磨漿的過程中,漿的好壞全靠添米人的經驗把控。添米時,勺中水米的比例極為關鍵,米多水少,磨出來的漿不細膩,蒸熟的褡褳粑口感生硬;水多米少,磨好的漿太稀,濾水耗時過長,米漿易變酸。所以,在磨漿的過程中很考驗添米人的眼力,添米人要能夠及時的根據從石磨縫裏流出的米漿形態,準確判斷出米漿濃度的合適性,並根據其濃度變化適時調整水和米的比例。

漿磨好後,全部倒入用布依白土布縫制而成的濾袋,將袋口捆綁紮實後搭在懸空的擔架上,蓋上壓板,再往壓板上加石塊,用重力將米漿中的水以最快的速度過濾出來。

等到不再有水滴從袋子中滴落,將濾袋中的米團倒出,分成半個拳頭大小,壹坨壹坨的攤在竹篩上晾曬風幹,待到米團經過擠壓能夠碎化成面粉便完成晾曬工序。這才宣告著褡褳粑面皮制作準備工作可以暫告壹個段落。

以上工序需在過節的前壹天完成。過節當天,婦女們便早早起床,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份美食的制作中來。洗葉,擦葉,裁葉,配料,炒料,舂料,熬糖,和面,包制,蒸熟,大家分工協作。

葉子、餡料準備好了,面也和好了,婦女們便開始包了。攤平葉子,將豬油畫圓似的抹在芭蕉葉上,抹油是為了加大面皮與葉子表面的潤滑度,蒸熟的掉漿粑能夠米葉分離,易以食用,也能增香。把和好的面揉成雞蛋般大小的面團,將其攤薄後用炒脆的芝麻、花生加紅糖和少量肥肉混合舂細而成的餡料放入其中,用手的虎口合實面皮,將米團置於兩手間來回搓揉,直至包有餡料的米團圓潤光滑,再將其放在抹了油的位置上,用葉子包住米團,從外往裏折兩到三次即可。

包好的褡褳粑從中間翻折,開口向上,有序的放在甑子裏,需不停火的蒸三到四個小時才能熟。

蒸熟的褡褳粑,芭蕉葉的香味隨著水蒸氣浸透整塊面皮,具有芭蕉果和芭蕉葉的特殊香氣,香味馥郁濃烈。打開葉子,褡褳粑顏色醬黃,面皮表層光滑明亮。入口,面皮香甜細嫩,勁道十足,油而不膩。咀嚼,糯米的黏,紅糖的甜,花生的脆,芝麻的香隨著牙尖與牙尖的摩擦在舌尖上悅動,肆意的挑逗著味蕾,於貝齒間余味,綿長著壹個民族獨有的人間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