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在網上購買許多書籍非常方便,但當妳去壹個陌生的城市時,妳仍然會搜索特色書店,要麽獨立要麽小眾,妳會非常固執地去購物,妳不會買任何東西。平時在書店閑逛,偶爾會有驚喜,找到自己喜歡的好書。又大又厚的書不方便,我就寫下自己的名字回去網購。更多的時候,我只是買壹兩本有書店印章的小而薄的書,偶爾我會在書店買壹些明信片給我的朋友和家人寄明信片。如果時間允許,我可能會買壹杯咖啡,坐下來讀壹本書。實體書店需要支持。作為壹個仍然喜歡閱讀的人,我盡我所能。搜書店,打車逛逛,買本書,喝杯咖啡,完成這些平常的流程,仿佛就完成了心中的儀式感。
我記得那年我去南京看李宇春的演唱會。下飛機後,我和朋友壹起打車去了五臺山先鋒書店。壹家由防空洞改造而成的書店脫穎而出。收銀臺由超過65,438+0,000本書組成。我最喜歡的是雕刻在百米美術館墻柱上的世界著名詩人的著名詩篇。每壹首詩都在詮釋生命、愛和歡笑。有時候我覺得沈浸在詩歌的世界裏是壹種享受,也是壹種奢侈。我很高興我在快樂中度過了這麽多時間,當我想到有這麽多美麗的奢侈品時,總會有壹點點幸福感。那次因為有點緊張和匆忙,只買了幾個還沒寫完的泛黃牛皮筆記本。
又是壹年音樂會,上海。另壹個朋友陪我打車去找書店。我記得我拿了壹本叫《書店之美》的書去按圖索驥。在上海的半路上,書店真的搬走了。已經很久了,我不記得我在找哪家書店了。出乎意料的是,在那本書上有這個名字的書店第二年就不復存在了。可見,實體書店生存不易,僅靠賣書已經無法維持壹家書店的正常運營。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書店采用復合經營模式。電子產品、創意產品、教育培訓、咖啡甚至電影院都被用來幫助解決書店運營中的困難。許多獨立書店老板不得不依靠其他副業來支撐書店。
書店,承載了更多的功能,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很多細節,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
音樂會每年都要看,書店每年都要逛。
又壹年,廣州,也是在音樂會之間,去了廣州的聯合書店。那些年我沒見過方,看到三聯書店的時候覺得挺驚艷的。它應該是第壹家感受美學空間的書店。我記得我覺得樓梯的拐角很棒,我拍了很多照片。壹切都很新奇,至少這是壹種新鮮的視覺體驗。我不記得後來買了什麽。應該有壹本書。
除了去音樂會,當去陌生的城市時,逛書店的愛好會壹直保持下去。
去年,我在南京河海大學參加培訓,抽空去了學校附近義和路上的先鋒義和圖書館。頤和路周圍都是民國風格的建築。它是南京民國建築最密集的地區,銅墻鐵壁,樹木參天。圖書館位於六條道路的交匯處,充滿了神奇的魅力。圓弧形全透明玻璃墻的設計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墻外的民國建築融為壹體。其他城市可能有街頭花園,但南京創造了壹個獨特的街頭書店,無法復制。頤和圖書館延續並保留了先鋒書店的大體風格,小圖書館裏有書店、咖啡館和創意圖書館。和我壹起去的同事非常高興我為他們找到了壹個如此優雅的地方來閱讀和放松。在我的建議下,他們都拿起筆給孩子寫了壹張明信片,尋找壹個久違的單詞。在接下來的訓練日裏,當我每天早上跑步時,我總是在圖書館附近跑步,看到書店的玻璃墻後轉身往回跑。
5.蘇州誠品書店
對於誠品書店,我最初的期望來自“文案女王”李欣頻寫的那些文案,以至於後來壹些朋友去了臺灣省,我讓他們從誠品書店帶書。因此,今年7月,當我和朋友壹起訪問蘇州時,我的目標是確保蘇博和誠品書店都去。離開蘇博後,我們像往常壹樣打車去了位於新開發區的誠品書店。這是我第壹次拖著行李箱逛書店。為了完成我的朝聖之旅,我的朋友選擇坐在門口閱讀我隨身攜帶的書籍並照看行李箱。我只是四處看看,跳上跳下,從樓上逛到樓下,然後從樓下逛到樓上。
與其他書店相比,蘇州誠品是壹個巨人。其他書店即使經過綜合經營也沒有形成獨立的商業體。最多只有壹層、二層、三層、四層、五層,蘇州誠品是壹個由書店支撐的大型商業體,是壹個人文閱讀和創意探索的美學生活館,據說旁邊還有自持公寓樓出售。它不再是壹個簡單的書店,而是壹個影響和帶動城市文化生活的商業體。書籍只是這個行業的壹小部分。
印象深刻的是,除了慶祝新年的儀式步驟外,還有壹個真正的廚房的介紹,壹個真正的廚房。大概食物和書籍能給人帶來溫暖。
在蘇州誠品,我還買了兩本小書。壹個是愛情信物,壹個是汪曾祺的思想。
6.桂林刀鋒書店
刀鋒書店是我最近兩天只在桂林逛過的壹家書店。它位於漓江畔的喜來登酒店旁邊。它很小,店面也不是很大。然而,當我走進去的時候,我發現刀片上有壹個洞,屬於那家小而美麗的書店。店面只有兩三百平米,各種書籍應有盡有,偏文藝的那種,凡是平時在書店能看到的元素,比如唱片、明信片、創意周邊產品、桂林特有的周邊產品,在那裏都能找到。因為最近在練習蘇軾的《寒食帖》,所以拿起壹本《在故宮尋找蘇東城》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最好是買個口袋書,比我手機大壹點。
可能有人覺得這樣的舉動很文藝,也可能有人覺得這樣的方式很矯情,但我知道我就是喜歡這樣的方式。
我無法告訴妳為什麽我費了這麽大勁才找到壹家書店。也許我潛意識裏認為這會與壹座城市產生聯系,我會與這座城市產生獨特的記憶。又或許,就像年輕時在國外留學壹樣,遇到不開心的事總會回老家,也不跟別人說什麽。其實沒什麽好說的。當我回到家鄉時,我感到很安心。那些跋涉而來的書店,或許也是我的心安。我住在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