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在我看來是壹個很不接地氣的稱謂。比方說北大路魯山人(日本最有名的廚師和美食家之壹)曾經說:“我不會讓我的員工在外面的餐館吃飯,再餓也要辦完事回來吃,因為吃了比他們手藝差的廚師做的菜自己的手藝也會變差。”另壹個例子是他在《日本味道》中說他哪怕是吃壹塊豆腐也會自帶漆器碗筷。
美食家很多都是有強迫癥的,他們不會覺得哪道菜可以接受就給個好評,而是每壹口都很有針對性地去吃。比如第壹口吃味道,看下是不是有什麽味道被掩蓋住了或者有什麽味道特別明顯;第二口吃質感,比如壹塊牛排,從下刀那壹瞬間就能感受到柔軟程度,吃進嘴裏就能感受到油脂的含量,就算只看紋路也能輕松辨別出牛排的位置;第三口可能就要配個酒了,看壹下這款酒的單寧有沒有cut掉牛肉的脂肪,也同時是對侍酒師選酒的考察。餐酒搭配也同樣是美食家的重點,比如壹杯82年的拉菲配壹塊西冷牛排就不太合適,因為82年的拉菲的單寧已經很柔順了,去不掉這麽多的油脂,但是beef capaccio(生牛肉沙拉)配起來就不錯。所以壹個美食家在試菜的時候精力會非常集中,其實還是很有目的性的。那種只會說“入口化渣”的人最多只能算作娛樂節目主持人,可能就是大家常說的——老饕級別。
在我的理解裏,美食家是有風骨的,在任何行業被稱之為“家”的人都得德藝雙馨,不能說我收了妳的錢我就寫妳的好。美食家也是人,也是要生存的(況且別人生活開支也高),收錢也無可厚非,但是有的錢是收不得的,收下了就要做好準備被人噴,婊子立牌坊這事自古不能兩全。
教我烹飪法的老師曾經對我說,他以前在Alain Ducasse的餐廳工作,也和OBE***事,那些越出名的廚師面臨的挑戰就會越多,見的大風大浪也就更多。米其林的評委不是人人都能當,哪怕妳天天罵他沒舌頭也沒用,別人的知識儲備就是廣。“他們看著妳烤的龍蝦滲出來的汁,妳中途刷了幾遍黃油心裏都有數。”老師這麽對我們說,我至今深信不疑,因為在好的廚房實習過之後看著別人朋友圈po的照片我就知道那家餐廳到底有沒有用心——“妳的羅文生菜切口處發黃了,證明至少在冰箱裏放了三天,對嗎?”
在我眼裏,美食家和吃貨的區別是賽車手和出租車司機的區別。放上壹張我心中的美食家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