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土家美食---懶豆腐

土家美食---懶豆腐

懶豆腐是土家人的壹種心愛的食物。說起“懶豆腐”這名字,其實隱含著懶人做的豆腐之意。聽當地老人說,很早以前壹位懶婆娘打豆腐只把黃豆磨碎,不再過濾豆渣,直接伴入切碎的青菜、酌料,煮熟了就上了餐桌。結果眾人壹嘗,味道鮮美,加上做法簡單,就流傳了下來,並保留了“懶豆腐”這菜名。?

 傳說西漢末年,劉秀與王莽爭帝,壹次兵敗被王莽追趕到土家人居住的小山村。當時他人困馬乏,饑腸轆轆,向壹個農夫討壹口飯吃。農夫給了他壹碗懶豆腐,劉秀吃後也大叫好吃。後來劉秀當了黃帝,還在清江邊請了師傅到宮廷專做懶豆腐。

 “面飯懶豆腐,草鞋家制布”是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山區農村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但也不是天天可以吃到懶豆腐的,那時集體分的黃豆少,自留地的面積小,但每家每戶總是要在田邊地角種上壹些黃豆,以便平時改善壹下生活。孩提時偶爾遇上弄壹餐懶豆腐,就像過節壹樣,早早等待在鍋臺邊,弄熟後就迫不及待的舀上壹大碗,美美地吃上壹頓,要是能滴上幾滴香油或是放點香蔥和辣椒粉,那就更賽過美味佳肴了。壹想起那味兒,那夢壹樣的童年,濃濃的鄉情便浮上心頭。

 在我記憶中,最好的懶豆腐是每到家裏做辣椒醬時,父母就會在推完稀辣椒之後不洗磨,借那辣味,將提前浸泡好的黃豆放到磨子裏,順便弄壹餐懶豆腐,加點生姜、蒜、花椒提味,煮的過程中再放壹些嫩南瓜葉。老人說,加工懶豆腐時如果將壹粒黃豆磨成八大塊就是最好,磨得太細反而味道差,後來我試過,味道確是不同,就是不知其中的奧妙。

 記得在讀初中時,寄讀的同學大多帶的是鹹菜,壹日三餐都這樣也是有點厭了。有時家庭好的同學帶壹些黃豆,放學後大家壹起動手,有的磨黃豆、有的買鹽、有的拿油,有的摘菜,忙的熱火朝天,懶豆腐雖然沒有母親做的好,但大家吃的還非常開心,並在腦海裏記下同學的那壹段情意。

 去年夏天,我們來到壹個偏遠的土家山寨義診,大約距縣二百多公裏,海拔壹千五百米左右,氣溫比縣城低近10度,在那兒早已烤上了火,當地村民聽說我們要來,早就準備好當地的特色菜,其中有壹個就是酸懶豆腐,就將那已經做好的懶豆腐放上壹兩天,自然發酵,有點酸酸味道,再加上壹些羊油,那味道就又被增色,聞到那味道讓人就有食欲。可這美味不是經常能吃得到的,記得還是在老家吃過。

 我也是學了壹些醫知識之後才知道,面飯(玉米面做的飯)加上懶豆腐,其中的營養素可以互補,更符合人體的需要。這可以解釋為什麽土家人在那困難的年代並沒有因缺少主糧而發生營養不良。

 如今城裏人休閑之余喜歡旅遊,總是想把祖國的大好河山看過夠,把各種美味品嘗完,青山綠水就成了人們向往的地方。過去來了客人就要先訂壹個好點餐館,現在是要到百裏外的鄉下尋壹個茅舍,觀清江山水,談土家文化,品嘗當地特色風味。當然懶豆腐是不會少的,吃了之後的感覺就是壹個爽!?

 懶豆腐其實不是什麽都好,偶爾吃吃新鮮可口,天天吃也讓人討厭,還可導致身體不適,像鄰居孫爺爺壹連吃了三天懶豆腐就把痛風給誘發了,看來吃東西和做事壹樣都要把握壹個合適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