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粥
珍珠粥本是壽陽民間普通的小米綠豆稀粥,因味美可口,曾得到清道光皇帝的贊賞。
羊雜碎湯
羊雜碎湯是壹道街頭常見小吃。在大鍋中放入羊肝、肺、胃、腸、心、蹄筋等煮得爛熟,然後加入蔥、姜、香菜、粉條、豆腐等同煮,熟後盛入碗中,澆上羊肉湯,再放香菜、醋、鹽、辣椒等調料即可食用。該湯香氣撲鼻,湯色乳白,熱辣鮮美,是冬季常見小吃。
豆沙糕
豆沙糕創制於清末,由豌豆、梔子、柿餅制成。相傳當年太平天國義軍部隊駐紮曲沃時,壹些濟源籍傷殘士兵看到曲沃地肥景美,市井繁榮,便不思故鄉,留居曲沃,為謀生而經營起豆沙糕生意。
三倒手硬面饃
“三倒手”硬面饃制作工藝復雜,系手工操作,經過3 次倒手,使面粉充分發酵,因而達到了層次分明,圓潤飽滿,入口醇馨,味美香甜的上佳效果。
陽城肉罐肉
陽城肉罐肉是馳名三晉美味佳肴,是用豬肉、牛肉或羊肉、小米及各種作料煎煮而成的,肉味純正,軟爛可口。同時,陽城肉罐肉不僅制作工藝獨特,味純噴香,而且陽城肉罐還是我國陶瓷工藝百花園裏的壹枝奇葩。
晉中油糕
油糕是以黃米(即軟黍米面)為皮,糖料或棗泥、豆沙等為餡,經油炸制而成的食品。色澤金黃,外焦裏嫩,綿軟香甜,美味可口。晉中壹帶,油糕的種類很多,因制作方法不同,有雲片糕、棗糕(亦稱割糕)、生炸糕之分;因所用原料不同,又有糯米糕、菜糕之稱;因“糕”與“高”諧音,為取其步步登高、吉祥富貴之意,人們往往在年節或婚喪嫁娶、孩子滿月、過生日、老人壽誕、起房蓋屋時食之,故又稱年糕、喜糕。
豆腐腦
榆次“三寶”之壹的豆腐腦,奇特之處,在於“打鹵”。其中尤以白海馬的豆腐腦最為著名,白海馬的豆腐腦由“三鍋”組成。
榆次灌腸
榆次灌腸具有濃厚地方特色,是榆次“三寶”之壹。榆次灌腸分紅、白兩種。紅灌腸用鮮豬血與面制成;白灌腸不用豬血,故呈灰白色。灌腸以蕎面制成,入口爽利而筋道,味烈,素淡開胃。
豬血灌腸
豬血灌腸是霍州傳統名食之壹,它創制於清朝中葉,加工精細,風味獨特,是譽滿三晉之佳品。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西太後與光緒皇帝出逃西安,歇足於霍州,霍州名廚為其制作禦宴。西太後、光緒皇帝與諸大臣對豬血灌腸贊不絕口,故此成為壹道傳統名吃。
陽泉飄抿曲
飄抿曲,亦稱小河撈,從明朝開始風行於陽泉。它是以綠豆摻少量精白面粉和面,經特制抿曲床壓制而成。煮熟後撈入各種調料配制成的湯汁中即可飄起。它長如掛面,細如毛粉,還具有消火消暑之功效。
孟封餅
孟封餅是清徐縣孟封村獨特的傳統名食,以香、酥、軟、甜、涼的特點久負盛名。凡品嘗過它的人,無不稱其為餅中佳品。
油糊角
油糊角創制於唐代,用面粉做成油糊角,裏面分別包上雞蛋、豆腐、粉絲、粉皮、韭菜、芝麻、蘿蔔等菜餡,然後用油煎炸即可。
面麻片
代州面麻片,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以片薄、質脆、香甜可口著稱。
油面
油面是太谷縣的傳統食品,狀似饅頭,經油炸制而成。外酥內軟,香甜可口。
文字號:清乾隆年間,太谷縣即有油饃、油食等油炸食品。到鹹豐、同治時,西街“隆盛長”(原名“隆盛昌”)開始生產油面,專供大戶人家食用。後來“文”字號(文元堂、文令堂、文成堂)增加原料,改進工藝,使油面更富特色。“文”字號逐漸取代“隆盛長”,成了制作、經銷油面食品的大字號作坊。
刀削面
太原的面食遠近聞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刀削面了。刀削面對廚師的手藝有很高的要求,制作的過程非常具有觀賞性。廚師手持壹把形狀獨特的瓦形刀,立於盛滿了滾水的大鍋前,另壹只手托著壹塊筒狀的面團。開始削面以後,面條從上向下飄入鍋中,條條相連。成品面條呈三棱形,寬厚長度壹樣,再佐以澆頭、菜碼,吃來光滑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