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架青山壹溪水,十裏城池半入山”,在河南省北部,太行山與華北過渡地帶,有壹座古城。建於明代的古城墻,雖歷經歲月的洗禮,依然屹立不倒,守護著古城。古老的城門、鐘鼓樓如同壹位位慈祥的老人,見證著古城中的滄桑變化。
傳統的街道上,商號、酒肆林立,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吸引著往來的人們。行走其間,時光仿佛放慢了腳步,讓人們又回到了“黎陽收,顧九州”的輝煌年代。
這裏就是河南浚縣古城,浚縣人大多和土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街上飄著麥香的 美食 ,都是自己地裏種出來的糧食。孩子們手裏的“泥咕咕”,就是大田裏泥巴做成的玩具。“小河的白菜,善堂的花生,大碾的蘿蔔貢朝廷,麥季的白饃暄騰騰”。安享著中原大地上的豐厚饋贈,古城人家的日子過得踏實而安心。
浚縣古城位於河南省鶴壁市,商代時,當地稱為“黎”。西漢初年置黎陽縣,隋唐時為黎州,明初改為浚縣。浚縣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整個古城現在保存比較完整,四個城門。兩個便門,現在都清晰可見,原汁原味地保護下來了。古人充滿智慧,在整個古城規劃時,我們從平面可以看到,古城酷似壹個“金龜”的樣子,當地人稱為“金龜圖”,這是壹個祈祥納福之地,它給後人帶來吉祥和幸福。
古城的正中心是文治閣,也叫鐘鼓樓,它大致結構是壹個十字形,南北縱向的和東西橫向的壹個發展軸線,古城有四條大街、61條小街小巷。
“千古河流成沃野,幾年沙勢自風湍”。 歷史 上,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形成了許多沖積平原,古城就建立在這土地肥沃之處。生活在這裏的人們開墾耕作、春種秋收,把當地變成了富饒的農業重地。城外種地,城裏經商和居住,甚至有些人把農作物運到城內儲藏,糧食經過儲藏加工以後,有的糧食通過大運河運走。
古城門外的運河,見證了古城曾有的繁華。古城墻內保留完好的這幾座土圓糧倉,記錄下古城不同時期儲糧運糧的 歷史 。這幾座糧倉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建成的,當時我們國家百廢待興,因為糧食是生產生活最基礎的壹個保證,國家投資建這批糧倉以後,把糧食儲存起來。糧倉直徑是10米,能夠有效儲存糧食的高度是4米左右,壹個糧倉大約能裝下20萬公斤的糧食。
“黎陽收,顧九州”, 歷史 上浚縣壹帶不僅是重要的糧食產地,也是重要的屯糧之所。古城中,不僅有殷紂王時期的鉅橋倉,還有隋朝的黎陽倉,這些 歷史 遺存無聲地講述著浚縣曾經的富足。
黎陽倉位於大伾山北麓,占地面積將近8萬平方米。2014年,黎陽倉作為“中國大運河”永濟渠的壹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隋文帝在開皇三年的時候,因為長安缺糧,讓全國水運便利的這些地方建了相當多的倉窖。黎陽倉有黃河水運的便利,要把黃河以北的主糧先運到黎陽倉,再運到洛陽和長安。
到了隋煬帝開通大運河以後,黎陽倉的地位越發顯得重要,因為它兼具黃河水運河大運河水運的便利條件。當時的隋煬帝三征遼東的時候,就是以黎陽倉作為後方物資的壹個供應基地。
據史料記載,隋唐時黃河以北各州縣征集的糧食大都在黎陽倉集中,然後外運。那時的黎陽倉可儲糧三千多萬斤,夠八萬人吃壹年。 歷史 上黎陽倉的歸屬成了朝代更叠、天下安穩的重要指標。文獻記載,當時的瓦崗起義軍占領黎陽倉以後,說在十天之內,投奔瓦崗起義軍的就有二十萬人。通過黎陽倉的發掘,深深感受到當時國家政權對糧食儲存的重要性的認識。
古人說,民以食為天,存糧如存金,有糧不擔心、黎陽倉從隋文帝時期,壹直使用到北宋。無論 歷史 的興衰,還是朝代的更叠,圍繞著糧倉發生的壹切,就成了古城人難忘的集體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