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愛新覺羅溥儀退位,中國持續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結束。 溥儀退位後,仍享受民國政府賦予的清室優惠條例,皇帝尊號不廢而居紫禁城,民國按外國君主禮待遇,保證每年向小朝廷支付400萬元。
民國政府壹年只給溥儀400萬兩,自己還不夠,為什麽要專心做慈善呢
溥儀退位了,但他在宮裏也是皇帝,生活舞臺和往常壹樣。 巨額開支連400萬元的“優待費”也付不起。 關於溥儀小朝廷的年支出數量,根據民國10年的內務府資料,不是溫飽程度,不是內務府各處的支出,光“恩獎”的費用就達到了90萬兩。
壹方面不支出收入,另壹方面沒有生活的更荒誕和浪費。 溥儀的隨從周金奎說:“溥儀喜歡養狗,養了100多只狗,每天餵豬肝、米飯等。 光靠這個必要的錢是無法計算的。 ”。 之後,溥儀從外國畫報看到洋狗的照片,請內務府從海外購買,狗的食物也必須從外國進口。 如果狗生病請獸醫,比治病用的錢多。
據當時的報紙報道,溥儀因為住在深宮而非常郁悶,連日在養心殿扔銀幣,被太監們奪走。 有時興致勃勃,壹次投幾千銀元。
這個揮霍的生活溥儀壹直過了十年。 到了民國11年,溥儀突然愛上了慈善事業。 他非常熱衷於慈善捐贈。 最初,溥儀在報紙上看到“求救”的旗手在求救,就派人將捐款5元10元。 此後,捐贈範圍逐漸擴大。
壹次,溥儀向慈善機構“窩頭會”捐贈1000元,附上親筆信,在宣統上簽名。 “窩頭會”進行義務公演的時候,看到樓上掛著壹張大黃條,有人寫了“宣統帝捐贈1000元”的字。
當時的北京新聞幾乎每天都有“宣統帝施助善款待領”的新聞,他的施助活動大致分為兩種。 壹種是根據報紙上刊登的貧民窟信息,給報社寄錢請他們代寄,另壹種是直接把人送到窮人家。 無論如何,壹兩天報上壹定會有表揚溥儀的報道。 而且溥儀也不避諱,心甘情願地讓自己宣傳所有的報紙。
之後,溥儀的捐贈對象越過了國境。 1923年9月橫濱發生大地震,損失慘重,震驚了世界。 為了讓全世界知道自己的善心,溥儀決定發大財。 由於當時難以寄送現金,溥儀向日本公使館寄送了古瓷、書畫、珍珠手串等,表達了自己“救援鄰”的心情。民國政府壹年只給溥儀400萬人,自己還不夠,為什麽要專心做慈善呢
之後,溥儀寄送的這些古物的價值被推算,折合約20萬銀元,遠遠超過北洋政府捐贈的金額。 當時的中外報紙稱溥儀為“大慈善家”。 這是溥儀支付最大的救濟金,日本公使芳澤陪同日本國會代表團向您表示感謝。
溥儀為什麽突然迷戀慈善事業? 溥儀小朝廷存在的12年,不僅是保衛舊制的12年,也是追求政治發展的12年。
為了恢復大業,溥儀的小朝廷也沒有忽視贏得民心,而是尋求外國人的支持。 這個時候,他開始學習為自己的理想使用財富,所以他沈迷於慈善捐贈和社會救助,溥儀動機明確,為了撈政治資本,他知道輿論的價值,所以花費巨額從事慈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