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2400年前的春秋時期,清明節的活動開始豐富起來,包括牽鉤、射柳、植樹等。同時,人們逐漸地形成了在清明節吃餳的飲食習俗。
牽鉤是古稱,其實就是拔河運動,始於楚國。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壹個諸侯國,楚人是華夏族南遷的壹支,最早興起於漢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匯的淅川壹帶,其全盛時的最大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等地。
楚國地處大江南北,水道縱橫,除陸軍外,還有壹支強大的水軍舟師,並曾發明壹種稱之為“鉤拒”的兵器,專門用於水上作戰。當敵人敗退時,軍士以鉤拒將敵船鉤住,使勁往後拉,使之逃脫不了。
後來鉤拒從軍中流傳至民間,被水鄉漁民仿效,成為壹項民間體育娛樂活動,演變為牽鉤比賽。
據說春秋時期,楚國為了進攻吳國,以牽鉤這種運動來增強人民的體質。它主要是以壹根麻繩,兩頭分為許多小繩,比賽時,以壹面大旗為界,壹聲令下,雙方各自用力拉繩,鼓樂齊鳴,雙方助威吶喊,熱鬧非常。
在古代拔河時,還要敲著大鼓,以壯士氣。唐玄宗曾多次觀看拔河比賽,拔河者多至千余人,呼聲震天,中外觀眾,無不震駭。拔河所用的繩索,在唐代以前用的是篾纜,唐代的民間則用木麻。木麻通常長達150多米,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掛於前,分二朋,兩勾齊挽,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噪,使相牽引,以卻者為輸,名為“拔河”。
拔河的起源,本來是由於雙方交戰,後來,軍中的兵士們也多以此為戲。不僅僅是兵士這麽做,宰相和將軍們也喜歡此類運動,甚至宮女們也常組隊拔河。拔河遊戲發展成為上至皇親貴族下至平民百姓備受青睞、盛況空前的活動。
射柳是古時壹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這也是壹項時尚高雅的活動。在細長搖曳的柳枝上,拴上壹縷紅綢,即是被射的目標。大多是青年男子,騎馬挽弓,在百步以外,用特制的前頭分杈的箭,射斷那枝柳條,待柳條落地之前,飛馬前往,將柳條接住。是考驗騎射真功夫的壹項運動。
還有壹些文人墨客和學子們,常在柳樹上掛個有鵓鳩鳥的葫蘆,百步之外用弓箭或彈弓射之,善射者矢中葫蘆,鵓鳩受驚飛出,以鵓鳩飛出的高低決定勝負。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很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便壹直流傳下來。
寒食清明,這個我國傳統的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與賞春的氣氛。除了特殊的節日活動,在我國還有清明節吃餳的食俗。
“餳”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飴糖,它是古代寒食節必備的食品。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曾經借助詩詞生動地記述了當時我們的祖先過寒食節時的盛景,如“海外無寒食,春來不見餳”“市遠無餳供寒食”“簫聲吹暖賣餳天”“粥香餳白杏花天”等。
從眾多的提到“餳”的寒食詩作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代先人過寒食節必須要有“餳”這種食物。如果在寒食節裏沒有“餳”這壹食品,人們就認為這個節日不是完整的。
關於“餳”這種食品,古代還有壹則典故。據說後人在《六經》中找不到“餳”字,便對“春來不見餳”的詩句提出了質疑。有人就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研究。
經過查找,人們發現在戰國時期的《楚辭》中曾經提到壹種叫作“”的食品,而“”就是人們所稱的“餳”。
據古文獻記載,寒食為冷食,《楚辭·招魂》中名“粔籹”,又名“”“環餅”等,其用糯米粉和面油煎制成,可貯存,寒食禁火時用以代餐。其實,古人所說的“餳”就是專指用麥芽和谷芽等熬成的糖。我國傳統食品貫餡糖,就是用大麥芽和小米經過糖化以後熬制而成的。
貫餡糖是古人在冬令時節的保健食品,是在春節至寒食節期間作為饋送親友和祭竈供神的主要食品。追根溯源,貫餡糖事實上就是古代寒食節的家用食品。
直到後來,晉北地區壹直沿襲著用餳的習慣,餳就是山西名品——麻糖的初級品。麻糖入口後很甜也很黏,故我國民間素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
我國傳統中醫學還認為,飴糖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潤肺止咳的功效,可謂是藥食兼備。據傳,古人曾經使用寒食餳,治愈好眼目中的飛矢惡疾等病例,這也說明了“餳”在古代也曾作為藥用。
清明節期間,百姓不生火,只吃冷食,許多城市中的飴糖攤點生意都非常興隆。
在我國民間也有吃餳大麥粥的習俗。據古文記載,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此外,還有壹種耐貯存、適宜冷食,又酥香脆美的食品“寒具”,堪稱寒食節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