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飲食文化交流的途徑有哪些?

飲食文化交流的途徑有哪些?

歷史上中外飲食文化交流的渠道有多種,主要有六大類型:

壹、張騫出使西域為代表的西北陸路絲綢之路上的交流;

二、玄奘西行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交流中的飲食文化交流;

三、貢使與商人為主體的文化與商業性交流中的飲食文化交流;

四、鄭和下西洋為代表的政府大規模的海上交流;

五、傳教士對中外飲食文化交流的作用;

六、華僑對飲食文化的外傳作用。

古代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在途徑上是由少到多、由單壹到豐富。在明代以前,交流途徑以商品貿易、使團來訪為主。明清時期,交流途徑不斷豐富、擴大,不僅有商品貿易與展會、往來人員的言行,還有餐館飯店的創辦、專業著述、學校教育等。

漢代至宋元時期,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途徑僅以商品貿易、使團來訪為主。最常見的是西方人通過商品貿易,通過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口述或撰寫成著述,將中國的食物原料、飲食器具和飲食習俗傳播到西方國家,同時也通過言談舉止將西方國家的飲食習俗等展示給中國人。其中,在介紹中國食物原料、餐飲器具和飲食習俗方面,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以其著述《馬可?波羅遊記》貢獻極大。愛爾蘭人莫裏斯?科利思指出:該書“不是壹部單純的遊記,而是啟蒙式作品,對於閉塞的歐洲人來說,無異於振聾發聵,為歐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識領域和視野。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導致了歐洲人文科學的廣泛復興”。

明清時期,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的途徑不斷豐富和擴大,主要包括 4 個方面。第壹,商品貿易與展示。此時,荷蘭與英、法、美等國商人與中國貿易往來,購買的最大宗商品是茶葉和瓷器。商品展會則主要是世博會。據陳占彪《清末民初萬國博覽會親歷記》,從 1851 年第壹屆世博會開始,到 1911 年期間的歷次世博會上都有中國茶葉和瓷器展示,此外偶爾還有蜜餞、大豆及其制品等。第二,往來人員言傳身教。這些人員類型眾多,有外交使節、傳教士、留學生、商人、旅行家及其他人員,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傳播著中西方文化包括飲食文化。其中,成績卓著的是西方傳教士。僅從明清時期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來看,有姓名可考者,費賴之著《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所載就有 467 人,榮振華《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則有 920 人。他們到中國的主觀目的是傳播天主教,但是,客觀上不僅向中國傳播了西方文化,還通過帶回並翻譯中國典籍、撰寫書信或著述等,如《利瑪竇中國雜記》 《海外傳教士書簡集》等,向西方社會多方面地介紹中國,包括中國食物原料、菜點及其制法、飲食習俗等。

此外,中國到西方國家的外交使節、留學生、商人等也有壹些著述和相關介紹,如清代張德彜的《航海述奇》 《隨使英俄記》,李圭《環遊地球新錄?美會紀略》,郭鳳鳴《意大利萬國博覽會紀略》等。第三,開辦餐館飯店。這是用最具體形象和可見、可嘗的方式傳播中西方飲食文化。西方國家的中餐館大多由清代移居海外的中國人開辦。這些移民因戰亂、災害,或為生計所迫到異國他鄉,缺乏更好的謀生技能,常選擇相對容易開辦的中餐館,制作中國菜點,在客觀上向世界傳播了中國飲食文化,正如美國人菲利普?費爾南德斯所言:“中國烹飪在全世界的蔓延是移民式的,而非帝國式的。” 而西餐館、西式飯店則是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建立許多通商口岸以來大量出現的,最初只為外國僑民服務,到 20 世紀初才開始向中國人營業。當時,北京開有六國飯店、德昌飯店、長安飯店,上海開有禮查飯店、匯中飯店、大華飯店等西式飯店,“飯店的經理和廚師長大都由法國人擔任,多供應歐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