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遞走馬樓 西遞村呈船形,村中鱗次櫛比的古民居建築群,就像壹間間船艙,組成大船的船體;昔日村頭高大的喬木和13座牌樓,好比船上的桅桿和風帆;村周圍連綿起伏的山巒,宛如大海的波濤;村前的月湖和上百畝良田簇擁著村子,恰似壹艘遠航的巨輪停泊在寧靜的港灣裏。 當來到西遞村口,壹座興建於明萬歷六年(1578)的“胡文光牌坊”,俗稱“西遞牌樓”,高高聳峙在眼前。當時的西遞人胡文光(1521-1593)登嘉靖乙卯科進士,先為江西萬載縣知縣,後為膠州刺史,遷荊王府長史,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績顯著,皇帝遂願準敕建這座石坊。 歷史上,西遞村頭曾建有13座牌坊,大都為旌表孝子和貞節的。現僅存的胡文光牌坊是最雄偉最精致的,堪稱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位於胡文光牌坊西側的“走馬樓”,又稱“淩雲閣”,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相傳當年西遞首富胡貫三家族為迎接歙縣的親家、當朝宰相曹振鏞的到來而突擊營造的。現今的走馬樓是依據當年的布局重新修復的,並與相鄰的七哲祠遺跡***成壹個景點。走馬樓分上下兩層,粉墻墨瓦,飛檐翹角。現走馬樓內表演黃梅戲、拋彩球、茶道等節目。樓下有單孔石拱橋,名為梧賡古橋。西溪流水潺繞走馬樓,穿橋而過,在這裏可領略到“西遞八景”之壹的“梧橋夜月”美景。 桃李園和西園 沿著青石板路走進村中大路街,首先看到的民居景點為“曠古齋”。“曠古齋”堂名系今人給取的,寓廣博古徽文化之意,由當代著名書法家劉炳森手書。 出瑞玉庭前行數步,便是“桃李園”。桃李園亦建於清鹹豐年間,由正屋和庭院組成,系西遞徽商胡元熙的舊居兼私熟蒙館。正屋為三間三進二樓結構,前兩進為兩小套背向三間屋。二進樓上設有獨特的“樓上井”,使整幢房屋光線充足,空氣暢通。而且,樓上木雕扶欄板權作小姐相親孔洞,供小姐偷偷觀看來往家中的男青年,能否挑選到如意郎君。二三進之間用粉墻相隔,中間有門相通,門上有隸書“桃花源裏人家”石刻橫額。在通往街面的小門上,石刻有小篆“桃李園”三字門額,寓意“桃李滿天下”。 出桃李園,就步入西園,與西園相鄰,與東園通連的“三畏堂”,呈五間二樓結構,大廳高懸匾額“三畏”二字及跋,取“畏天命、畏聖旨、畏大人”之意。堂前軒敞,天井寬大。 天井和繡樓 西遞古民居內大都設有“天井”,這是徽派建築的壹大特色。天井的設置,壹般三間屋在廳前,四合屋在廳中,起到采光、通氣諸功用。因過去徽商巨賈為了藏富防盜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閉的屋墻,很少向外開窗。設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壹”,足不出戶,也可見天日。還有壹種說法,就是商人以積聚為本,總怕財源外流,造就天井,可“四水歸堂”,即四方之財如房頂上的雨水,匯集於天井內,不致於外流他家,俗稱“肥水不外流”。 繡樓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側隙地,建起的壹座臨街閣樓,俗稱“小姐繡樓”。飛檐翹角的繡樓,建築別致,玲瓏典雅。樓額木刻分別為清進士祝世祿手書“山市”和清代本邑書法家汪恩道隸書“桃花源裏人家”,其中“源”字書寫時,有意移壹點於“廠”頭上,益顯整體美;尤其是“人”字,活脫脫像壹位傾軀伸臂迎接小姐彩球的後生。樓下的小門戶比正屋墻體縮進壹大步,與主人自書石刻門額“作退壹步想”相映照,耐人尋味,果真是“進也風流,退也瀟灑”。
求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