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新聞網報道:經過兩個多月的自我推薦、提名、考核,“溫州名小吃”認定活動今天落下帷幕。縣前湯圓店等溫州老字號選送的27種小吃從參賽的43種糕點、點心等各色小吃中脫穎而出,被認定為首屆溫州名小吃。
據了解,溫州風味小吃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有松糕、箬糕、馬蹄松、魚丸等。溫州魚丸、縣前頭湯團、中亞大包等三種小吃,還曾經過全國名小吃認定會認定,聲名遠播,這些不僅僅是馳名的品牌,更是壹段歷史的見證。但是,溫州市小吃發展良莠不齊,不少品種已經成功地開拓了生存空間,有著良好的市場競爭力。而有些原先小有名氣的小吃卻由於經營品種單壹,面臨店鋪倒閉、技藝瀕臨失傳的窘境,有些則壹直在原地不動,依舊是小家、個體經營,以小餐館或小攤位的形式,依然停留在街面時代,有些品牌則數度易址,於是魚龍混雜、真假難辯,正宗小吃芳蹤難覓的情形時常可見。“溫州名小吃”認定活動旨在改變這壹現狀,加強名優小吃交流宣傳,弘揚溫州飲食文化。
首屆溫州名小吃認定名單上都是溫州市民熟悉的壹些老品牌,縣前湯圓店的麻心湯圓、矮人松糕店的矮人松糕、白蛇燒餅店的白蛇燒餅、瑞安李大同的李大同白糖炊糕等。溫州市烹飪協會會長杜增孝說,由於活動時間緊促,發動不夠全面,社會上還有許多知名品牌沒有參與其中。
他表示,已經獲得認定的27種小吃應繼續努力,不但要保質保量、保證市場供應,而且還要不斷改進創新,爭取更上壹層樓。未獲得認定的品種則要爭取在今後的活動中有更佳表現,***同促進溫州小吃市場的繁榮、昌盛。
甌越大地上有諸多美味小吃,這裏我們粗略介紹這次活動中被認定為首屆溫州名小吃的27種小吃的部分,以饗讀者。
縣前湯圓店:麻心湯團
擂沙團原名鄭德大湯團,始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相傳至今,久盛不衰。溫州人視吃湯團為吉祥,歷來有湯團待客的風俗習慣。市區青年訂婚要向親友贈送湯團券,以示結緣誌喜。華僑歸國更視吃湯團為故鄉情。縣前湯團選用上等糯米制作,煮而不破,口感細膩,獨負盛名。每碗8只,恰到好處。有10多個品種,麻心湯團香甜可口,擂沙湯團味醇爽口。1998年12月,國內貿易部在杭州舉辦全國首屆"中華名小吃"認定活動,縣前湯圓店的麻心湯圓被認定為"中華名小吃"。
瑞安市李大同(老五房)茶食品店:李大同白糖雙炊糕
瑞安糕點名師李瑞慶創制於清代光緒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用糯米粉加白糖或紅糖拌勻過篩,撒上桂花,成型切塊,經兩番炊制而成。其特點是:細、軟、韌、香、甜、老少鹹宜,是溫州市名牌菜食。
小南矮人松糕店:矮人松糕
抗日戰爭後期,溫州人谷進芳在五馬街口經營松糕., 邊炊邊賣,用料考究,制作精細,口感松軟綿糯,甜中有鹹,清香可口,壹年四季老小皆宜。因其人個子矮, 遂以矮人松糕出名。
長人餛飩店:餛飩
1930年前後,樂清人陳立標在市區鐵井欄口經營餛飩,註重質量,餛飩皮薄,餡心新鮮,蓋料講究,有紫菜、蛋絲、肉松、酒浸蝦米等。所煮餛飩,湯清見底,形似花朵,美味爽口。因他個子很高,人稱長人餛飩。
白蛇燒餅店:白蛇燒餅
古名胡餅。清光緒末年,市區府頭門鐘樓石側,有張氏寡婦,開燒餅店,在胡餅的基礎上,推出蔥油重酥燒餅,呈金黃色,入口即化,酥脆可口,遠近聞名。張氏常穿白色衣衫, 市民以《白蛇傳》中白娘娘喻之,久而久之,將其燒餅延稱為白蛇燒餅,流傳至今。
白蛇燒餅店:馬蹄松
最早產於清雍正年間樂清白象地方,以形如馬蹄得名。它以面粉和紅糖作皮,餡入糖心和鹹肉丁、紅瓜絲、熟芝麻粉、桂花。邊斜,五刀開口,用手下壓露出糖心, 貼在2000度高溫火炭爐桶內壁,用明火燜烘,具有皮脆心軟的特點。
溫州酒家:魚丸 以魚肉或海鰻肉為主料,切成細條,用酒,味精、鹽漬片刻,加白澱粉,用手揉透,然後放入沸水中,上浮便熟。食時連原湯舀入小碗中,加米醋、味精、胡椒粉和蔥花。溫州大街小巷設有許多魚丸店攤。1998年12月,溫州酒家的魚丸以其風味佳、有特色,同縣前湯圓店麻心湯圓壹起被認定為“中華小吃”。
其他榮登首屆溫州名小吃榜的小吃還有:
溫州酒家包點部:開口笑 油酥餅
縣前湯圓店:中亞大包
瑞安市李大同(老五房)茶食品店:李大同面茶糕
臺灣粽子店:醉肉香棕
八字橋松糕店:松糕
溫州市箬香村食品加工廠:箬香村粽子
金田壹村:火腿蘿蔔絲餅
蒼南縣丁源興食品廠:生仁片 橋墩月餅
鼓樓街知味燈盞糕店:知味燈盞糕
溫州市鹿城區玉蓮食品工藝店:榕樹下松糕
永嘉縣城關王大媽麥餅店:王大媽麥餅
平陽錢承恩餛飩店:清湯餛飩
江南包子鋪:棗香九層糕
老三樣面館:老三樣
縣前湯圓店:餛飩
壹村香熏雞專賣店:熏雞
莊金國:長人伯祖傳免魚鮫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