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 美食 也層出不窮,海底撈就是其中之壹,這是壹種以菜品豐富和服務周到,而著稱的火鍋店模式,但妳能想象,只花27元,這些便都能享受到了嗎?
某寶媽在社交平臺上就曾炫耀過這種“會過日子”的本領。
她在海底撈排隊等位時,請服務員幫自己做了壹套美甲,之後只要壹份清湯的火鍋底料,以及兩份小料,兩個人只吃壹些免費的食材,甚至寶媽還帶著孩子將調料中的牛肉粒,搭配免費的米飯吃的壹幹二凈。
出人意料的是,網友們幾乎壹邊倒的發出了反對的意見——這種將“摳”與“蹭”發揮到極致的人,怎麽教好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節約不等於摳,更不等於蹭 ,如何弘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而不致其變味?
出現“27元吃海底撈”的事件,絕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情景,我們需要的是有著大格局和大胸懷的孩子。
如何造就完美的孩子呢?
根據我多年的 育兒 經驗,家長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蘇聯著名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就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強調“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 ,與中國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所表達的是同壹個意思。
幼年時期的孩子總是以父母為榜樣,這就要求父母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樹立正確榜樣。
值得註意的是,父母以身作則 絕不僅僅停留於口頭,更要落實到實踐 。
試想,當某人壹邊帶著孩子去吃“27元的海底撈”,壹邊大呼“妳壹定要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孩子極可能被誤導——正確的財富觀就是花最少的錢,做最有利於自己的事情。
時間長了,孩子便會養成摳門的習慣,這種習慣會導致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喪失很多機會,難以有大作為。
所以,為了孩子的未來,廣大家長壹定要以身作則,切莫再以吃到“27元的海底撈”而沾沾自喜, 這頓“27元的海底撈”吃飽的是肚子,吃癟的卻是孩子的未來。
事實上,當今 社會 也可以如此形容,面對紛繁復雜的 社會 現象,孩子難免會迷惑。
當父母以身作則,告訴孩子切莫因小失大之後,隔天上學,孩子卻可能會遇到同班學生正在炫耀自己“27元到海底撈吃得飽飽”。
當只有壹名同學如此炫耀,孩子還可能堅守住自己的立場,當越來越多的孩子如此炫耀,甚至是孩子的好友,或是壹些平常總是被老師表揚的學生如此炫耀,孩子難免動搖——難道是爸爸媽媽的觀點落後了?
於是,放學回家的孩子首次與父母展開了爭論,壹直聽話的孩子竟如此“叛逆”,部分父母便很生氣,輕則呵斥,重則打罵。
殊不知,這是壹次絕佳的教育機會,孩子有了疑問,首先想到詢問父母,這是信任的表現。
因此,父母應耐心傾聽,否則,下次遇到疑問,孩子便會嘗試著自己解決,或是盲目聽信同齡人的建議。這些心智不完全成熟的孩子,所作的判斷又怎能與心智成熟的成年人相比?
耐心傾聽完孩子的疑問之後,父母可以從正面與反面兩個方面進行疏導。
要知道,成就完美孩子絕不是壹蹴而就的,這需要 社會 各界的***同努力,其中家庭氛圍尤其重要。
在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方面,除了上述兩點,家長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 向孩子講述古代名人節儉但是不摳,不蹭的事跡。
很多家長往往會有這種疑問——為何我就是這麽做的,反而引起了孩子的反感,甚至被認為是“老古董”?
如何借助這些案例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財富觀,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結合我多年的 育兒 經驗,在此給您支幾招:
1.教育頻率不宜過高
俗話說“剩飯炒三遍,連狗都不吃”很多道理,孩子壹開始聽的時候還能感同身受。當家長嘮叨個不停,孩子便會厭煩,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因此,家長壹定要把握好教育頻率,至於這個頻率到底是什麽, 應該視孩子的不同年齡和個性特點而定。
比如:對於年齡稍長的孩子,家長的教育頻率可以適當低於年齡較小的孩子;對於壹點就通的孩子,家長也不應采取過高的教育頻率。
2.選擇恰當時機
試想如下場景:某父親為獎勵兒子考試得到高分,將其帶到遊樂場玩旋轉木馬,兒子玩得很盡興,正想和父親分享自己的快樂,卻被父親打斷“孩子啊,我們壹定要正確對待財富,不能把摳當作節儉……”
這樣孩子不僅會失去與父親分享快樂的想法,甚至會抗拒父親下次的獎勵,於是該父親失去很多次親子教育的機會。
同樣是為了獎賞孩子:某母親帶著自己的女兒來到新開業的海底撈,遇到某人正在大講自己的“海底撈省錢攻略”,母女兩人並沒太在意,直到消費結束,回到家中,女兒才向母親提出疑問:“媽媽,您不是說不能占便宜嗎?為什麽今天那位叔叔那樣說呢?”
這位母親並沒有逃避女兒的問題,而是先表揚了孩子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習慣。又因為女兒顧及了旁人的面子,沒有當眾提出該問題,帶著獎賞性質,給孩子講了壹個關於節儉的故事。
之後循循善誘,告訴孩子摳不等於節儉,我們需要節儉,卻不能以摳為榮。這樣的母親教出來的孩子,必定是正直而陽光的。
綜上所述,廣大家長朋友, 壹定要區分節儉與摳,將正確的財富觀念傳遞給孩子,造就有著大格局的完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