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綦江:兩種北渡魚,不同的文化內涵

綦江:兩種北渡魚,不同的文化內涵

齊帆齊微課

01? 北渡場

綦江城西5公裏是北渡場,以前稱北渡鄉,屬於城郊區。上世紀90年代中期,撤區並鄉時,將北渡鄉撤銷並入古南鎮,但仍保留北渡場鎮,每逢壹四七趕場。

北渡場位於綦江河左岸。綦江河是長江右岸的壹級支流,由東向西從北渡場北側經過。北渡場設有過河渡口,河對面雖然是江津區的插花地,總體仍叫北渡。210國道從河對岸經過。

綦江城區到永新鎮、中峰鎮,以及到江津四面山的公路,從北渡場穿場而過。

02? 北渡魚美食

很久以前,綦江河北渡段,有壹些漁民,出於飲食方便,將現捕的野生魚切塊放入船上鍋中,撒上大把辣椒、花椒、大蒜等調料壹起煮,就成了美味可口的麻辣魚。

那時的210國道,是繁忙的川黔交通要道。國道兩旁的路邊店,將漁民煮魚的方法加以推廣利用,深得過路司機的喜愛。

後來,有餐館廚師在麻辣魚的基礎上,開發出酸菜(番茄)魚,和魚頭抄手。最後演變定型為壹魚三吃的北渡魚,分別是麻辣魚、酸菜(番茄)魚、魚頭抄手。

壹魚三吃的大致做法是,壹條3斤左右的草魚或花鰱,去甲除鰓洗凈後,切下魚頭熬湯,魚身肥美的部分切成薄薄的魚片,剩下的魚排、魚尾等切成魚塊。最後將魚塊做成麻辣魚,將魚片做成酸菜(番茄)魚,在魚頭湯裏煮抄手,就成了魚頭抄手。

吃北渡魚,還須有花生米、鹽蛋、豬耳朵、涼藕丁、時鮮涼菜等配菜,不單獨收費。

壹魚三吃的北渡魚,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逐漸發展為綦江的美食名片。很多外地客人來綦江,點名要品嘗北渡魚。而綦江人接待外地客人,也首選北渡魚。

如今綦江城區已經有多家北渡魚酒樓。2006年7月,我去西藏旅遊,在拉薩市也見到了“綦江北渡魚店”。

北渡魚化石

2006年,擴建北(渡)中(峰)公路時,在北渡中學河邊侏羅紀遂寧組地層中,挖出壹條魚化石,長70cm,寬43cm,魚鱗、魚尾、魚鰭清晰,栩栩如生,有人將此稱為正宗的北渡魚。

2011年,邢立達(現為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古生物專家)等人對綦江北渡魚進行了研究,確定為新屬種。北渡魚化石是壹種全新的古魚類化石,為淡水魚類,屬於全骨魚類中的鱗齒魚類。

鱗齒魚類現已全部滅絕,像北渡魚這樣保存較完好的化石並不多見。北渡魚化石的發現,對重建重慶地區侏羅紀古生物動物群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前,北渡魚化石展陳在綦江博物館中,是綦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03? 期待兩種文化的完美結合

兩種北渡魚,不同的文化內涵。壹種作為江湖菜,傳遞的是美食文化。壹種是古生物化石,傳遞的是地質文化。

我壹直期盼兩種文化的完美結合,產生更好的宣傳效果。比如,在博物館北渡魚展位旁邊,介紹綦江的北渡魚美食;在綦江城區選幾家聲譽較好的北渡魚店,張貼北渡魚化石的宣傳畫,宣傳魚化石的科學價值。

2015年夏天,臺灣壹家民營電視臺來綦江,拍攝綦江的地方特色。區委宣傳部推薦拍攝北渡魚美食和地質公園,我應邀作為陪同人員全程參與。

中午在城區壹家北渡魚店拍攝北渡魚壹魚三吃的做法,拍完之後就圍桌品嘗北渡魚的美味。下午攝制組到博物館和蓮花保寨,分別拍攝北渡魚化石、恐龍化石、恐龍足跡化石等。

我非常希望宣傳片在後期制作時,能將北渡魚美食和北渡魚化石有機的結合,產生綦江北渡魚新的文化效應。我遺憾的是後來沒有收到宣傳片播出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