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獨有的主食情結如下:
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如果壹頓飯裏沒有主食,那絕對是不完整的。
不論是米飯、面條、包子、餡餅、餃子……這些純碳水疊加的食物,似乎總是能夠填滿中國人的胃。
記得有壹次周末聚會,恰好是發小的生日。聚會地點在壹家西餐廳,當時朋友的父親也在。餐桌上各種甜品美食壹樣樣的上,眼花繚亂的食物讓我應接不暇,吃個不停。
但我們都動筷很久了,發小父親卻始終都沒有動筷。後來問清楚才知道,老人家吃不慣這些西餐,他只想吃壹碗熱簡簡單單、氣騰騰的白米飯。
這就是中國人對於主食的偏愛,而這種堅貞不渝,迷戀主食的特點,似乎是刻在基因裏的。
不管是誰家聚餐,都會煮上壹大鍋飯。而不會選擇燉鍋肉,圍著啃當飯吃。我們的胃對於主食的喜愛,也就是被這樣子養出來的。
《內經》裏記載:“五谷為養,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足以說明五谷才養人,而對於畜果菜更多的是輔助作用。
類似的看法,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也說過:“壹切不下飯的菜,全部都是耍流氓。”
很多時候,在我們中國人的思想裏,“主食吃飽”那才是真的飽。
我們教家裏的小孩吃飯,不管吃啥菜,最後都要塞點主食進肚子裏,才算真正的吃飽。
就連我們餓著肚子去自助餐店裏“造”,吃到最後也會吃點蛋炒飯、煎餃、炒面墊底,這種思想根深蒂固。
沒有誰家說到了吃飯的點,壹大桌上只有蔬菜和肉,沒有誰家會不煮飯。幾千年來,看看五谷那寬裕的分量就知道了。
我們現在想改?改掉少吃主食的特點,恐怕壹時半會兒也很難改掉。
有人會說,這個和生活條件貧窮和富裕有關系。有錢人就絕對不喜歡吃主食,也許這個說法正確。
但妳要知道,就算是李嘉誠、鐘睒睒、馬化騰這些首富們,他們也不會說頓頓啃肉,不吃米飯的。
作為切身到我自己的角度來說,也有壹個深刻的體會。那就是每次吃宴會的大桌飯時,也許前期是拼命造大魚大肉,壹直吃到最後肚子撐,都擡不動筷子了。
但如果這時再來碗水餃、餛飩,還是可以接著再幹掉的。
家裏的奶奶已經82歲,每次過年回去看望她,當壹大家子的子孫後代圍著她時,盡管老人身體不太好。但她仍然會慢悠悠地去廚房煮上壹大鍋米飯,下壹鍋清水掛面。
即便是吃到最後米飯吃不完,面條剩下很多,她還是會自己壹個人在第二天,第三天吃。父親和我說,她們那代人是真的餓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