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包含著豐富的民俗活動內容,清明習俗主要有掃墓祭祖、寒食賜火、插柳戴柳、春遊踏青、蹴鞠、蕩秋千、放風箏、鬥禽、拔河、贈畫蛋、吃青團、吃紅藕、植樹等,當然最主要習俗是祭拜祖先,悼念親人。
插柳戴柳則與古人祛鬼辟邪觀念有關,柳在古人心中有辟邪祛鬼的功能,佩戴能防鬼侵害。
據記載,清代民間還有“清明不插柳,紅顏成皓首”的諺語,可見過去插柳戴柳是清明必備裝飾。
此外,清明前後風和日麗,正是春遊踏青、蕩秋千、放風箏、植樹的好日子。
民俗學者認為,隨著清明節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清明豐富的文化內涵會逐漸回歸民眾生活。
傳統習俗壹:寒食
寒食節又名“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壹般在夏歷冬至後壹百零五日,晚於上巳節,早於清明節。
漢代時在清明節的前三天舉行,至唐、宋兩代改在清明節前壹天。
寒食節禁煙火,只吃冷食。
關於寒食節的起源有不同說法,民間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介子推。
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十余年,介子推護駕有功。
當重耳返回故國即位,介子推卻躲入深山避官。
重耳放火燒山希望逼出介子推,沒想到卻把他燒死了。
後人為紀念介子推,便有禁火之舉,並形成了寒食節這個特殊的紀念節日。
民俗專家表示,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壹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壹。
明清時期,寒食節期間已經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們寒食了。
傳統習俗二:掃墓祭祖
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
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於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詩雲:“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
冥漠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曾於壹詩中描寫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壹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壹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傳統習俗三:踏青
約從唐代開始,清明掃墓的同時,開始伴以踏青遊樂,故清明節也稱踏青節。
因為清明時節正值春光最好,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傳統,人們常常闔家攜帶酒食,到郊外林苑野地親近自然。
遠足踏青中常見的活動有蕩秋千、拔河、撲蝶、采百草、放風箏、插柳、植樹等習俗。
在傳統的清明習俗中,插柳與戴柳也是清明特有的風習時尚。
柳樹為春季應時佳木,得春氣之先,相傳民間新火的傳遞也是以柳條傳送。
傳統習俗四:蕩秋千
清明節也稱“秋千節”,傳說蕩秋千可以驅除百病,蕩得越高,象征生活過得越美好,南北朝時就已流行,唐代以來更是盛行於大江南北。
這是古代清明節習俗。
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
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
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傳統習俗五:蹴鞠
鞠是壹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壹種遊戲。
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傳統習俗六: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
清人潘榮陛所著《帝京歲時紀勝》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
各攜紙鳶線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古人還認為清明的風很適合放風箏。
《清嘉錄》中說:“春之風自下而上,紙鳶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斷鷂’之諺。”在古人那裏,放風箏不但是壹種遊藝活動,而且是壹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壹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
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傳統習俗七: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
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
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
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壹部分。
在時值春耕春種的清明時節舉行拔河,具有祈求豐收的意味。
傳統習俗八:插柳、戴柳
在古人觀念中,柳樹有著神奇的力量,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
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也有記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傳統習俗九: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
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
植樹風俗壹直流傳至今。
在臺灣和閩南民間,人們猶喜種植相思樹,讓逝去的親人有個歸宿,讓在世的人有思念的寄托。
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
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傳統習俗十: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
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
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
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清明十大食俗
專家介紹說,清明節除掃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豐富多彩的。
傳統食俗壹:吃雞蛋
在壹些地方,清明吃雞蛋,就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吃月餅壹樣重要。
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壹整年都有好身體。
據介紹,清明吃雞蛋習俗,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民俗專家表示,這寄寓了人們對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
專家稱,吃雞蛋,是源於古代的上祀節。
人們為婚育求子,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並塗上各種顏色,稱“五彩蛋”,他們來到河邊把五彩蛋投到河裏,順水沖下,等在下遊的人爭撈、剝皮而食,食後便可孕育。
現在清明節吃雞蛋象征圓圓滿滿。
在農村的壹些地區,還有兒童之間“撞雞蛋”的習俗。
倘若要探究清明節裏吃雞蛋、撞雞蛋的象征意義,其中應該還寄寓著人們對於生命、生育的敬畏與崇信之情。
傳統食俗二:吃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壹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
青團子是用壹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幹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制作團子。
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壹小塊糖豬油。
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
青團子還是江南壹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壹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傳統食俗三:吃饊子
中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
“饊子”為壹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
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中國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
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 *** 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 *** 的饊子最為有名。
傳統食俗四: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采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
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
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壹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傳統食俗五:食薄餅蒸樸籽粿
潮汕人過清明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
薄餅分皮。
餡兩部份,皮是用面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壤中烙成壹張張圓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紙。
餡分鹹、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臘味。
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鹹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蔥”的為甜餡。
食時用薄餅皮卷成圓筒狀就食。
蒸樸籽粿。
潮汕有壹種樹叫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葉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
傳說先人在饑荒年,采此樹葉充饑度荒。
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
後人為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采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發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樸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
粿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傳統食俗六:潤餅菜
每到清明時節,泉州人有吃“潤餅菜”的食俗。
據說,這是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
“潤餅菜”的正名應該是春餅。
清明吃潤餅,不僅是泉州獨有的,廈門人也喜好之。
相傳開這種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總督雲貴湖廣軍務的同安人蔡復壹。
當時同安屬泉州府轄,因此這種吃法便流傳開來,在閩南成了家常名品。
不過,閩南各地的春餅形式相同,內容卻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潤餅菜”是以面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食時鋪開餅皮,再卷胡蘿蔔絲、肉絲、蚵煎、蕪荽等混鍋菜肴,制食皆簡單,吃起來甜潤可口。
晉江的“潤餅菜”卻復雜許多,那包“潤餅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種多樣,擺了滿滿壹桌的。
有這麽壹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幹、魚丸片、蝦仁、肉丁、海蠣煎、蘿蔔菜。
還有壹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絲、花生敷、蕪荽、蒜絲。
吃的時候必須兩張“潤餅皮”才能保證其不被豐富的內容所撐破。
這種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壹般人2卷足矣。
傳統食俗七:烏稔飯
關於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畬家的“烏稔飯”,因為閩東是畬族聚居地。
每年三月初三,畬族人家家戶戶煮“烏稔飯”,並饋贈漢族的親戚朋友,久而久之,當地的漢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時食“烏稔飯”的習俗。
特別是枯榮縣民間,每年都須用“烏稔飯”祭祀,可見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據畬族民間傳說:唐總章二年,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畬軍抗擊官兵,被圍困山中,時值嚴冬糧斷。
畬軍只得采摘烏稔果充饑,雷萬興遂於農歷三月初三日率眾下山,沖出重圍。
從這以後,每到“三月三”,雷萬興總要召集兵將設宴慶賀那次突圍勝利。
並命畬軍士兵采回烏稔葉,讓軍廚制成“烏稔飯”,讓全軍上下飽食壹頓,以誌紀念。
這“烏稔飯”的制作方法並不繁雜,將采摘下來的烏稔樹葉洗凈,放入清水中煮沸,撈掉樹葉,然後,將糯米浸泡在烏稔湯中,浸泡9小時後撈出,放在蒸煮籠裏蒸煮,熟時即可食用。
制好的“烏稔飯”,單從外表來看,不甚美觀,顏色烏黑,然而米香撲鼻與壹般糯米飯相比,別有壹番風味。
而畬族人民為紀念民族英雄,此後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烏稔飯”吃,日久相沿,就成為畬家風俗。
又因閩東壹帶,畬漢雜居,人民歷代友好相處,婚嫁頻繁,遂使食“烏稔飯”也成了閩東各地各民族***同擁有的清明食俗。
傳統食俗八: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
裏面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
頂子四周貼面花。
面花是面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
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
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
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
“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父母用杜梨樹枝或細麻線將各種小面花串起來,吊在窯洞頂上或掛到窗框旁邊,讓孩子們慢慢享用。
風幹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節。
做面花是陜北婦女的拿手好戲。
她們用自己靈巧的雙手,能將發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種形狀的面花。
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錐子、鑷子等日用品,輔料則是紅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
蒸出來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藝術珍品,令人愛不釋手,舍不得馬上吃掉。
“子推饃”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還用來饋贈親友。
母親要給當年出嫁的女兒送,稱為送寒食。
農村孩子給自己老師送,讓離開家門獨自在偏僻的山鄉小村教書育人的園丁分享節日的美食。
傳統食俗九:蒸面燕
又叫做“子推燕”,用面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制作工序和蒸饅頭差不多,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以紀念介子推。
傳統食俗十:“清明狗”
是浙江地區人們在清明節時做的食品。
先采壹些嫩蓮,再拌上糯米粉,就做成了,家裏有幾個人就制作幾只,掛起來,直至立夏,煮熟後就可以吃了,民間流傳“吃了清明狗,壹年健到頭”的說法。
另外,有些地區在清明佳節還有食蛋糕、清明果、夾心餅、清明粽、饃糍、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食品的習俗~追問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