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四川究竟哪個地方的面最好吃?

四川究竟哪個地方的面最好吃?

| 東拉十八扯 025

宜賓有燃面和姜鴨面,資中有兔子面、敘永有豆湯面、廣漢有全蛋金絲面、崇州有查渣面、雅安有撻撻面、邛崍有奶湯面,成都有怪味面,海味面,回鍋肉面……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有的面。

那麽四川哪個地方的面條最好吃?

面無貴賤,適口為佳。

時人壹直有壹個認知誤區,以為巴蜀地區不產小麥。其實四川壹直以來都是小麥種植的重要區域,只是因為日照時間較短,並不適合種植軟質小麥。這樣就導致了川地小麥制成的面粉以低筋為主,不如北方用高筋面粉制成的面條筋道。

做面有壹句順口溜,“鹽是骨頭堿是筋”。四川的面食大多都要加入鹽和堿,使面更加勁道。為了掩蓋住堿面的異味,四川人順勢就在佐料和臊子上面想辦法。川地大多數知名面條都是這個思路。

這裏又有壹個小的知識點。面條的澆頭川人習慣喊作“臊子”。川人嘴裏的“面臊子”不壹定都是肉臊子,兔肉、牛肉、排骨之類的都統統被叫做“面臊子”。

我們先來說壹個最普通的面臊子——牛肉。

全國知名的牛肉面很多,比如蘭州牛肉面,臺灣省的“四川牛肉面”,襄陽牛肉面,安慶牛肉面等等。不過若要說起四川哪個地方的牛肉面最好吃,內江人壹定馬上跳出來自薦。

網上有種說法,內江牛肉面是張大千最愛的面食之壹,臺灣省的“四川牛肉面”就是在內江牛肉面基礎上改良出來,內江牛肉面是川味牛肉面的代表。這些說法不論真假,皆是對內江牛肉面的喜愛。

內江牛肉面沒有“壹清、二白、三綠、四紅、五黃”的繁雜。大坨大坨燒得耙活的牛肉,鹹鮮紅亮的湯汁,加上壹把獨有的韭黃碎,就是壹碗美味的內江牛肉面。

牛肉面,自然牛肉唱得是主角。大坨大坨的牛肉被燉煮的軟爛,每壹塊牛肉都吸飽了湯汁裏的香味,食客們壹口咬下去才會有汁水豐滿,肉嫩多汁的口感。而壹碗合格的內江牛肉面,除了面條的口感,牛肉的嚼勁,湯底的鮮美,作為點綴的韭黃才是點睛之筆。小小壹把韭黃將豪氣和精致完美地融合到了壹起。就如同川妹子壹般,大氣之中卻又帶著動人的嬌媚。

說完了地上的臊子,我們再來擺壹個海裏的臊子——海味面。

人總是這樣的,越是得不得的東西就越是稀罕。在四川這個標準的內陸地區,海鮮特別受到川人的追捧。於是成都的海味面也就應運而生了,充分滿足了成都人幾塊錢吃頓海鮮的欲望。

其實純白味的海味面在川內的面條界算是壹個特殊的存在。宜賓燃面,內江牛肉面,資中兔子面,怪味面……川內的面條界歷來是紅湯唱主角。

記得曾經有段時間成都很是流行吃海味面。但是近幾年很多面館都不做這個品種,只能在有些年生的老店鋪才能吃到,究其原因就是正宗的海味面臊子做起來實在有些費事。

臊子裏面的幹魷魚,剔骨肉,水發筍子,幹香菇,淡菜,金鉤,每壹樣都缺壹不可。壹鍋湯底就要熬煮上兩三個小時,確實費心費力。很多面館都難得再吃到地道的海味面味道,每次吃完之後都拼命的喝水——食材不夠,味精來湊。

回想起小時候吃到的海味面,白生生的面條上面鋪了厚厚壹層臊子。煮得軟爛的蹄筋和剔骨肉,頗有嚼勁的魷魚和墨魚,脆生生的筍子,帶有濃濃海味的金鉤和淡菜,壹碗鮮甜的海味面連湯帶面吃得精光,壹天都是快樂的。

妳要說川地的面條都是吃臊子,卻也不見得。就如同近些年來名聲大作的重慶小面壹般, 四川也有很多靠佐料取勝的面條。

“燃面下酒,越喝越有。”

宜賓人會不會用燃面下酒我們不知道,但是正宗的燃面卻是可以點燃的。

宜賓燃面從壹誕生就註定了是走物美價廉的親民路線。高碳水的面條、高熱量的油脂、重口味調料,這些元素組合出來的面條自然而然地就具有扛餓、便宜、口味好的特點。

宜賓燃面調料之豐富並不輸給重慶小面,碎米芽菜、小磨麻油、鮮板化油、八角、山奈、芝麻、花生、核桃、金條辣椒、上等花椒、味精、香蔥等十幾種調味料混合在壹起,搭建出了壹個重口味的美味出來,厚重的調料讓原本平平無奇的面條瞬間變為了壹口接壹口的 美食 。

宜賓燃面的特色就在於壹個“燃”字。這個“燃”字有兩重含義,壹說是因為其油重無水,點火即燃,故名燃面。另壹重含義就是燃面重油重辣,在口中如燃燒起來的感覺。

宜賓燃面的”燃”還有面條助攻。面條在沸水中煮至剛斷生,多壹分面偏軟,少壹分未熟。然後挑面師傅用長筷子把面條撈出放漏勺裏並且用力甩幹,然後趁熱加醬油反復挑散拌勻,使之不粘不坨。再加入辣椒油,香油等飛快地拌勻。面條煮到何時合適,湯水甩到哪種程度合適,面條該如何攪拌,這全靠大師傅多年的經驗。

這些年“燃”已經成為了宜賓的壹種烹飪手法。燃抄手、燃粉等“燃”字輩的 美食 層出不窮。

如果說宜賓燃面是靠“重口味”調料取勝,那麽怪味面就靠“復合味”調料致勝。

怪味面的精髓自然在壹個“怪”字上面,將川味裏的“復合”概念體現地淋漓盡致。

這個“怪”在妳壹口吃下去,並不能準確地說出他的味道來。麻味剛剛竄出來,下壹刻辣味就沖了出來。口腔剛剛習慣了麻辣味,酸味又不知道從哪裏冒了出來。壹口面吃下去,壹絲絲回甘的甜味又湧了出來。

這種集合了“麻辣”、“酸甜”等多種口味的復合味道,總會讓第壹次吃的人感覺很怪。多吃幾次之後,這種怪就變成了“怪好吃的”,“怪想吃的”。

怪味面的怪除了味道以外,還在於其繁多的臊子,妳很難形容他到底是壹碗啥子面。在這壹碗面裏面妳可以吃到豬剔骨肉、可以吃到海米、墨魚、魷魚,甚至有些地方還有雞肉等等。如果非要類比的話,倒是有點像前幾年成都流行的“豪華面”,將七八種面條的臊子裝到壹碗面中。

看到這裏妳就要問,除了臊子和調料,難道川內就沒得面條是以“面”取勝的嗎?

接下來我們來講壹種 歷史 頗久的,以“面”取勝的面條——廣元涼面。

這種相傳是武則天發明的涼面和漢中的熱米皮很相似,它是由大米推磨成漿,然後加入飯米和糯米蒸制而成。所以為了和普通的涼面相區分,廣元涼面又被喊做蒸涼面,或是米涼面。

廣元涼面形似水葉子面,但是大米制作出來的面條口感上更加滑膩爽口,夏天加上紅油辣子,蒜水等調料壹拌,配上韭菜,豆芽,芹菜等小菜,壹碗接著壹碗,甚是享受。

值得壹說的是,或許是因為水質的原因,廣元涼面只有廣元市區及其周邊相鄰幾個縣鎮味道最正宗,在外地就很難吃到味道正宗的廣元涼面。

最後我們再介紹壹個四川面條界的異類——甜水面。

之所以稱甜水面為異類,是因為它本身就和四川眾多面條品類大相徑庭。初次接觸甜水面的時候會以為它是以“面條”取勝,但是多吃幾口之後卻又覺得它是以“佐料”致勝。

眾所周知因為面粉的緣故,川內的面條口感並不如北方勁道和充滿麥香,於是川內的面條大多都在臊子上下功夫。而甜水面則反其道而行之,它令人著迷的地方就在於其面條厚重紮實的口感與特別的味道。

甜水面,這個名字很容易讓第壹次吃的人產生味覺誤會。無論是賣相還是味道都會和食客腦補出來的畫面有很大差別。

甜水面比筷子頭略粗,咀嚼起來相當有彈性和嚼勁。通常壹碗甜水面只有三根的面條,甚至有些館子的甜水面只有壹根面條盤在碗裏。甜水面的味道以甜辣為主,不帶湯水,沒有澆頭,是壹種完全由調料拌出來的面條。所以甜水面的吃頭就在於面條和調料。

甜水面的碗通常都不大,但是黃白色的蒜泥,褐色的芝麻醬,紅色的甜醬油以及亮紅色的辣紅油淋在白生生的面條上面。壹陣翻攪之後,讓每根甜水面都裹上厚厚的醬汁。找到面條的頭,順著面條壹點點咀嚼。初時壹股濃郁的芝麻醬和甜醬的味道會充盈整個口腔,片刻之後辣味就會調皮的冒了出來,緊接著是甜水面特有地混合香味浮現。正在酣暢淋漓之時,半碗面就沒有了。濃稠的調料汁在碗底成糊狀,就著剩下的面條,努力地將碗裏的調料都裹在面條之上,三兩口吃得幹幹凈凈。

四十年代成都有家著名的甜水面,人稱“白雲寺擔擔甜水面”。這家甜水面是巴金先生的最愛,曾經多次在自己及好友的回憶錄中提及。那時候成都公認最好的甜水面調料是北門正府街壹家醬園鋪的。他家的醬料是由紅醬油、熟油辣子、麻醬、花椒油、蒜泥等調制的,味道十分特別。

回到文章開頭說的那個問題,四川究竟哪個地方的面條最好吃?

都說“南粉北面”,誰曾想四川的面條種類竟然也如此之多。或許很少有人敢說吃過四川每壹種面條。

四川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有的面條種類。四川人都按照自己的思路制作出獨有的面條品種。有人覺得經典川菜可以做成面條的臊子,於是市面上就有回鍋肉面,青椒肉絲面,雞雜面;有人覺得自己喜歡吃的湯湯水水可以做成臊子,於是市面上就有蹄花面,雞湯面,番茄煎蛋面;還有人覺得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可以做成臊子,於是市面上就有了鱔魚面,魷魚面,腦花面。

那麽四川哪個地方的面條最好吃?

面無貴賤,適口為佳。

往期專題精選

研究了全國七大方言區,最後發現四川的方言是最能“吃”的

晚上吃啥子?我們壹起穿越到宋朝的成都下館子

四川人嘴裏的內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