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送東陽馬生序

送東陽馬生序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余幼時即嗜學。家 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 借幹藏書之家,手自筆 錄,計日以還。天大寒, 硯冰堅,手指不可屈 伸,弗之怠。錄畢,走 送之,不敢稍逾約。以 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 得遍觀群書。既加冠, 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 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 平外,從鄉之先達執經 叩問。先達德隆望尊, 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 稍降辭色。余立待左 右,援疑質理,俯身傾 耳以清2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禮愈至,不敢 出壹言以復Z侯其欣 悅,則又請焉。放余勇 愚,車獲有所聞。

當眾之從師也,負 置曳展,”行深山巨谷 中。窮冬烈風,大雪深 數尺,足膚越裂而不 知。”全舍,四肢僵勁不 能動,騰人持湯沃灌,“ 以企擁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 生皆被給繡,戴朱纓寶 飾之帽,腰白玉之環, 左佩刀,右佩容具產煤然若神人。余則組袍敞 在處其間,”略無慕艷 意,以中有足樂者,不 知口體之奉不苦人也。 蓋余立勤且艱苦此。今 雖舉老,”未有所成,猶 幸預君子之列,而承天 子之寵光,綴公卿之 後,日侍坐備顧問,四 海亦謬稱其氏名,況才 之過於余者乎?

今諸生學子太學, 縣官田有謀稍之供產 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 凍餒之急矣Z坐大廈之 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 勞矣2有司業、博士為 之師,未有問而不告、 求而不得者也。凡所直 有之書,皆集於此,不 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 而後見也。其業有不 精、德有不成者,非天 質之卑,則心不若余立 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東陽馬生君則,在 太學已二年,流輩甚稱 其賢。余朝京師,生以 鄉人子渴余,撰長書以 為蟄,辭甚暢達;與之 論辯,言和而色夷。自 謂少時用心於學甚勞, 是可謂善學者矣。其將 歸見其親也,余故道為 學之難以告之。謂余勉 鄉人以學者,余立誌 也;低我誇際遇之盛而 驕鄉人者,豈知余者 哉!

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讀書。家裏貧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借來)就親手抄寫,計算著日期按時送還。天很冷時,硯池裏的水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因此懈怠。抄寫完了,快步跑去送還借書,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於是能夠閱讀很多書。到了成年以後,更加仰慕古代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才學淵博的老師和名人相交往(請教),曾經跑到百裏以外,拿著書向當地有名望的前輩請教。前輩道德、聲望高,門人弟子擠滿了他的屋子,他從未把語言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著身子側著耳朵請教。有時遇到他斥責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壹句話不敢頂撞;等到他高興了,就又請教。所以我雖很笨,終於獲得了壹些學識。當我去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籍,拖著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著凜冽的寒風,大雪有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凍裂了卻不知道。等走到書館,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服侍的人拿來熱水(給我)洗手暖腳,拿被子(給我)蓋上,過很久才暖和過來。在旅館裏,店主人每天只提供兩頓飯,沒有鮮美的食物可以享受,壹起住在旅館的同學們,都穿著華美的衣服戴著紅纓帶和寶石裝飾的帽子,腰上佩帶白玉環,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光彩照人地好像仙人。而我卻穿著破棉襖舊衣衫生活在他們中間,壹點也沒有羨慕的意思。因為我心中有足以感到快樂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別人了。我求學時的勤懇艱辛情況大體如此。 現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麽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這些學生在太學裏學習,政府天天供給膳食,父母年年送來冬服夏裝,(這就)沒有挨凍挨餓的憂慮啦;坐在高大寬敞的房屋之下讀著《詩》《書》,這就沒有東奔西走的勞累啦;有司業、博士做他們的老師,沒有問而不告訴,求知而得不到的啦;壹切應有的書都集中在這裏,(這就)不必象我那樣親手抄寫,向別人借來然後才能看到啦。(要是)他們學業(還)不精通,德行(還)有不具備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樣專註罷了,難道是別人的過失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壹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誌意;如果詆毀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浙江浦江(現在浙江義烏)人,明初著名文學家。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等。他壹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壹日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

至正二十年(1360),與劉基、章溢、葉琛同受朱元璋禮聘,尊為“五經”師。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學士承旨知制誥。後因牽涉胡惟庸案,謫茂州,中途病死。有《宋學士全集》、《孝經新說》等。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提舉,為太子講經。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縣),途中病死於夔州(現在重慶奉節縣)。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並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壹”,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士文集》。

宋濂是“開國文臣之首”。他堅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經師古,強調“辭達”,註意“通變”,要求“因事感觸”而為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比較充實,且有壹定的藝術功力。

有明壹代,開私家藏書風氣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書始於青年時代。當時,他因元末戰亂遷居浦江,於青蘿山中築室讀書,因名其樓為“青蘿山房”。兵禍之後,官私藏書毀損嚴重,而宋濂因隱居山中,仍能坐擁書城。明祁承漢《淡生堂藏書紅》說:“勝國兵火之後,宋文憲公讀書青蘿山中,便已藏書萬卷。”清載殿泗《風希堂文集》卷二《宋文憲公全集序》則說宋濂“始自潛溪徒浦江,得卷氏藏書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書之精華,有少數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長慶集》,先後為錢曾、黃丕烈、潘祖蔭所藏。《百宋壹廛賦》:“廬山《長慶》,見取六丁;金華太史,獨著精靈。”註:“《長慶集》北宋時鏤版,所謂‘廬山本’者。庚寅壹炬,種子斷絕,唯此金華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圖記宛然,古香可愛,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經傳集解》、《史記》、《文選》等流入清宮內府,《天祿琳瑯續編》有記。宋濂還曾藏有宋刊《事林廣記》,後歸廣東丁日昌,《持靜齋書目》著錄。

註釋

[1]加冠: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禮,表示已經成年。這裏即指二十歲。

[2]先達:有名望的前輩。

[3]辭色:言辭和臉色。

[4]援疑:提出疑難問題。質理:質詢道理。

[5]負篋(qiè)曳屣(xǐ):背著書箱,趿拉著鞋子。

[6]皸(jūn)裂:皮膚受凍開裂。

[7]媵(yìng)人:這裏指女仆。湯:熱水。沃灌:即盥洗。

[8]逆旅:客舍,旅店。

[9]容臭:指香囊。

[10]燁(yè)然:光彩閃耀的樣子。

[11]缊(yùn)袍:以亂麻、舊絮襯於其中的袍子。

[12]口體之奉:指衣食的享用。

[13]耄(mào)老:指年老,古人謂七十曰耄,或謂八十、九十曰耄,時宋濂六十九歲。

[14]君子:這裏指有官位的人。

[15]綴:連綴。這裏是跟隨的意思。

[16]太學:古代中央的最高學府,明代稱國子監。這裏沿用舊稱。

[17]縣官:這裏指朝廷。廩稍:廩食,即夥食費用。

[18]司業、博士:指國子監司業、國子監博士,都是教官。

[19]流輩:同輩。

[20]余朝京師:宋濂於洪武十年致仕,次年又到南京朝見皇帝。

[21]撰:同“撰”。長書:長信。贄:見面禮物。

[22]夷:平。

[23]際遇之盛:謂好的遭遇。這裏指官位之盛

[24]碩師:學問淵博的老師。碩,大。

[25]以是:因此。

[26]致: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