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沖稀豆粉的美味出自其獨特的制作方法。壹般稀豆粉是用豌豆面制作,騰沖稀豆粉是用吊漿液制作。首先,制漿要分別制成清漿和濃漿兩種,然後再用兩種漿制成稀豆粉。
騰沖稀豆粉的吃法也有大講究,壹碗稀豆粉要分三部分,壹部分不拌佐料、壹部分輕拌佐料、壹部分伴和佐料,將這三部分變幻順序輪著吃,不同的輪吃有不同的美味,妙極!
體驗壹個地方和城市的歷史特色除了從古老的歷史建築中冥想外,更重要的是從這個地方的人身上看到那些歲月難以泯滅的文化傳統。市井中的飲食習慣就是歲月文化傳統的壹個重要表現,更是壹個地方和城市風格的彰顯。稀豆粉作為雲南市井美食之壹,受到無數人的追捧,看似普通、隨意,可壹日不吃總覺得少了點啥滋味,讓人感到它體現著壹種草根般的韌性,是壹種讓雲南人難以從記憶中舍棄的美食。
看似普通的稀豆粉內有大乾坤:原料有說頭、工藝有講究、吃法有由頭,吃完了、弄懂了,才算吃明白了這碗傳統,沒有白白糟蹋多少年來世代相傳的技法和實踐。
稀豆粉的原料頗有說頭,簡而言之就是:“豆子天然地道”“壹升豆壹盆漿”“石磨研磨出精華”。豌豆味道的純正直接影響到稀豆粉的口味,整個雲南最純正的稀豆粉原料要數保山的蒲縹豆。這種豌豆生長在山裏,品質天然,磨出來的粉粉質細膩且香氣濃郁,色澤鮮亮而口感豐富。在制作稀豆粉的前壹天晚上,要先將幹豌豆浸泡10個小時後,按照壹升豆壹盆漿的豆水比例放到石磨上細細研磨,這樣手工制作出來的稀豆粉遠比用機器研磨出來的味道純正。
而制作稀豆粉的工藝技術則可以用“壹塊濾布三道漿”“上漿火候要大火”“壹口氣三十下”來概括。過濾是稀豆粉口感順滑與否的重要步驟,傳統稀豆粉的制作會懸掛壹個交叉成“十”字的木架,四個角栓住壹塊濾布的四角,讓濾布形成壹個網兜狀。過濾的時候將磨好的豆漿倒在上面,晃動四個角,豆漿就會從濾布過濾到下面放好的容器裏。第壹道用原漿過濾,叫做“頭漿”,然後在豆渣上加水繼續晃動,這壹道被稱作“二道漿”;最後再加水過濾出來的便是“三漿”了。過濾完的三道漿不能馬上制作,要晾壹個鐘頭左右,讓裏面的小粉沈澱,然後才生火上鍋煮,煮的順序正好跟過濾相反,先是三漿,煮沸再倒二道漿,最後放頭漿,同時要把沈澱下來的小粉壹起點上去,這道工序俗稱“上漿”。煮漿的火候也很有講究,何時小火慢燉、何時大火頂起,只有積累了豐富經驗的人才能得要領。上漿後豆粉會慢慢變稠,此時要不停攪拌,攪拌的力道和頻率都很講功力。不會攪拌的人會攪得滿身都是漿,或者是豆粉起疙瘩、變糊等。“壹口氣三十下”就是稀豆粉上漿時的要訣。講究卯足壹口氣攪它30下,然後再重復。最後壹邊攪拌壹邊要用鏟子挑起來繞圈,看流下來的豆粉落在鍋裏時有沒有“路”,有路就說明稠度過關了,沒路就表明太稀或太稠而且會影響口感。
稀豆粉的吃法很有由頭,別看平平常常的小小壹碗毫不起眼,可是所需調料之多,制作之繁瑣堪稱雲南早點之最。稀豆粉講究“當天做當天吃”,品嘗壹碗純正的稀豆粉調料的好壞和齊全與否直接關系最終的口感。調料需是當天制作的新鮮貨:紅彤彤的辣椒面、明黃色的鮮姜水、焦黃的花椒油、乳白的蒜泥汁、翠綠的芫荽、油黑的醬油、絳紅的米醋、色澤清亮的芝麻油、紅黃相間的腐乳水、色澤墨綠的麻椒缺壹不可的調料搭配成各種絢麗的色彩交集纏繞在壹起,與嫩黃色的稀豆粉交相輝映,香味撲鼻,讓人胃口大開、難以忘懷。
稀豆粉的吃法十分豐富,雲南各地的吃法也完全不同,充分體現了不同地區不同的飲食文化特色。地道的老昆明最鐘愛稀豆粉油條這種吃法,先將稀豆粉的各色調料調配均勻,將炸得酥脆可口的油條用剪刀剪成長約10厘米左右的條,吃時要麽用油條沾著稀豆粉吃,要麽將油條泡入稀豆粉後再食用,油條的香脆與稀豆粉的香滑讓人難以割舍;在騰沖等地,稀豆粉餌絲是頗受歡迎的另壹種吃法。將騰沖特制的餌絲先煮好後,將稀豆粉勺於其上,再加上各種調料拌食,雪白如絲的餌絲與黃艷細滑的稀豆粉相映成趣,形成壹幅養眼的美食之圖;在會澤等地稀豆粉則喜歡搭配蕎絲、洋芋粑粑等食。踏成薄片的蕎餅或洋芋餅要放在松枝上慢慢烤熟後切成細絲,放入稀豆粉後既能嘗出豌豆洋芋的濃香又能體味松樹特有的清香;而在德宏等地稀豆粉配米線的習慣則是既創新了米線的吃法又豐富了稀豆粉的味道。在米線和稀豆粉中放入檸檬片、當地大芫荽及其它熱帶調料後,不僅充分激發了米線的鮮味,吃起來酣暢淋漓,微微的酸味也帶著傣家飲食特有的特點。
小小壹碗稀豆粉,毫不起眼,但是卻費時費工、凝聚了無數辛勤的汗水。沒有大牌名菜那種張揚,但是卻包含制作者的智慧和食客的理解領悟;沒有鮮麗的外表,沒有聲名大噪的浮誇,這種紮根於市井街邊的美食默默地用自己的本色美味詮釋著雲南人草根飲食文化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