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步丈量世界
晚上連吃了三個艾果。吃了還兜走15個,送給雁姐7個嘗嘗鮮,雁姐說味道很好,晚上少食的她禁不住連吃兩個。
艾果又叫清明果。在南方,艾草長在田間地頭,春天這個時節,隨處可見,叢叢簇簇,和鼠曲草並稱春天的美食,采摘的人也多。外形和端午節掛的艾葉長得差不多,所以我老是分不清楚。傳統上認為它們都具有防瘟疫祛除病菌的功效。在我的家鄉,都把它當做祛濕的良方,坐月子出月子的產婦都要用艾葉水洗澡洗頭。
可以食用的青青的艾葉帶著壹股自然清香。好吃但是工序並不簡單。因為在家鄉,壹家有做艾果,左鄰右舍不請自到,吃好了還順帶幾個回。就像今天小妹做了15斤的米,最後,所剩無幾,吃的吃,拿的拿。家鄉人的純樸熱情就在這樣的日常生活中。
每壹年我都可以吃上幾回,朋友秀、芳,小妹都會做壹次,婆婆偶爾也會從市場買壹些。
雁姐問我怎麽做,我問了小妹,大概的步驟略知壹二,因為我從沒有實踐過,紙上談兵罷。
1.艾草和米1:1的比例。比如艾草壹斤:米壹斤(糯米4兩,粳米6兩)大致這樣的比例。
2.艾葉放到開水過壹下,可以加壹點蘇打,時間不能太長,以防葉子發黃。撈起來,撈起後擰幹,去除苦味。
3.粳米,糯米按比例壹起浸泡。
4.擰幹的艾草和浸泡好的米壹起打成汁。
傳統的還有壹道工序,瀝幹水分。隨著科技工業的發展,制造工具越來越專業,體育場斜對面有壹家會打汁魔汁的,不用瀝水,打成汁後直接可以包餡。
猶記得,打的汁裹在寬大紗布裏,紗布四角綁成大結,穿過扁擔,橫掛著,地上放著臉盆接瀝下的水汁。濃稠的綠汁從密密的紗布縫隙裏嘀嗒嘀嗒落下,這個過程大約要兩三個小時,所以早前做艾果從采摘到成果往往要花費壹兩天時間。
聽老媽說起她那個年代全部過程都是手工完成。艾葉焯水擰幹後放在砧板上剁細,拼的是手勁,因為艾草綿而數量又多。粳米糯米用石磨磨,和嬸嬸們在說說笑笑中,壹柱香的功夫,顆顆蹦跳的米粒就磨成了白乎乎的飄乎粉末。如此,白的粉、綠的草混在壹起搓拌就成為了半成品——青青的艾果泥。
我早年在外求學,對這樣的工序完全沒有記憶,倒是手腳麻利勤快的小妹得了老媽的真傳,也讓離開家鄉的我們每壹年可以壹飽口福,食得香味;拾得鄉味,壹解鄉思。
餡兒壹般有兩種,鹹的,甜的。
1.鹹的配料:筍呀、酸菜呀、香菇呀、胡蘿蔔丁呀,妳喜歡的都可以,當然要配上五花肉丁蔥花,簡單壹點其實就和包子餃子餡兒壹般。家鄉傳統的是筍丁和肉丁。因為春天,春筍應時拔節,從自家山上隨意壹挖就可以了,自產自消自足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好日子。口味挑剔,追求完美的小妹總是在當天淩晨上山挖回大大的白肉筍配用。
今年的肉價居高不下,所以,吃上肉餡的艾果也算是奢侈壹把了。
2.甜的,紅豆沙丸子。這個過程用時多。
紅豆浸泡壹夜,將紅豆放入燉鍋,放水沒過紅豆半指並加入冰糖,大火燒開後,改小火將紅豆煮爛;將煮好的紅豆取出用篩子將沙擠壓出,老媽是用紗布包好,再擠的;將豆沙放入炒鍋內,文火,不停的用勺子攪動,以去除大部分的水分;看豆沙餡已經開始發幹,表面的水份沒有了時,加入白糖;繼續不斷攪拌使糖完全融化後。
最後搓成大小壹致的小丸子。口感細膩,香純,甜度適中的紅豆沙丸子就好了,放入冰箱,冷藏壹下,再拿出來包時候不容易漏餡。
耗時多,擠水時,火候壹定要掌握好,以免焦了。
做艾果,於我,真是壹個大工程,搓成團或包成餃子狀隨意喜歡。除了吃,要說喜歡就是到大自然中去采摘艾葉,親密觸碰那股清流,怡享清歡。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目前居家抗疫,又清明即臨,是否擇日做上壹回香糯開口的艾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