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漢文帝在選太子太傅的時候,大家壹致推舉石奮,因此石奮就成了漢景帝的老師。石奮的四個兒子和他的父親壹樣都恭敬謹慎,官位都達到了兩千石。五個人合起來就是壹萬石,因此大家都稱呼石奮為萬石君,其實指的是石家父子五人的合稱。
石奮在漢景帝末年享受上大夫的俸祿告老還鄉,在朝廷舉行盛大的典禮時,他都會以大臣的身份來參加。在經過皇帝的門樓的時候,石奮壹定會從馬車上下來,疾步而行以表示對皇帝的尊重。當碰到皇帝的車馬時,他也壹定會手扶在車軾上表示自己對皇帝的敬意。他的子孫們做了朝廷的小吏回到家的時候,石奮壹定會穿上朝服之後才和他們會面,並且不會直接稱呼他們的名字。他的子孫如果有人犯了錯誤,他也不會直接去責備他們,而是在側坐坐下,不做在主人的位置上,且不會吃壹點東西,以表示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大家都會去譴責那個犯了錯誤的人,犯了錯誤的人必須坦露自己的上身,表示認錯並堅決改正,然後經過長輩們的認可以後,石奮才會答應他們的請求。在閑暇的時候,石奮也要求子孫們要穿戴整齊,表現出嚴肅認真的狀態。當皇帝有賞賜美食的時候,石奮必定先扣頭謝恩,而後低著頭把食物吃掉,就像是在皇帝身邊壹樣。子孫後代們都按照石奮的做法去做,石家以孝順謹慎而聞名於天下,就算是齊魯大地品行良好的儒生也自愧不如。
石奮的大兒子叫石建,小兒子叫石慶,分別擔任了郎中令和內史的職務,他們兩個人謹記父親的教誨,有過之而無不及。石建每次回到家的時候總是先去找服侍父親起居的侍者,詢問父親石奮的狀況,並親自把父親的臟衣服拿到門外的水溝去洗幹凈然後交給侍者,並且不讓父親知道。在做郎中令的時候,如果只有皇帝本人在,沒有其他人的時候,他就暢所欲言,直言不諱。當在朝堂上時,他就不怎麽發表觀點,裝出壹副不善言辭的狀態,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賞識和重用。
石建的工作態度是十分嚴瑾的,有壹次草擬的奏章已經批復了,結果他自己又發現了其中有壹處筆誤,為此他十分自責,堅持修改完善之後又再次呈送給皇帝,為此皇帝認為石建工作認真,經常檢討自己,是可以倚重和信任的人。
石慶算是石家子弟裏最不懂得禮儀的人,但是有壹次皇帝外出讓他駕駛馬車,問他馬車有幾匹馬,石慶沒有立刻回答,而是下了馬車之後用鞭子壹個壹個的數起來,然後回答說壹***是六匹馬,可見石家的子孫都是嚴肅謹慎,做事縝密的人。
石家的家族榮耀在到了漢武帝的時候,開始沒落了。因為和文景之治不同,漢武帝放棄了黃老之術,對外采取了主動進攻的策略,而石家人的特點就是謹慎有余,魄力不足,對於壹代雄主劉徹來說,他不需要壹個軟弱的和事佬,他需要的是和自己能想到壹起做到壹塊的人。石家人嚴肅謹慎,處事審慎拘謹,這壹點和漢武帝的治國方略大相徑庭。因此從漢武帝開始石家逐漸沒落,石慶死後石家的家風沒有得到延續,而是逐漸沒落了。
建陵侯衛綰是個表演雜技的演員出身,靠著這個壹技之長,他做到了中郎將的位置,侍奉在漢文帝左右。他最大的特點也是忠厚謹慎,除此之外壹無所長。漢景帝做太子的時候,請皇帝身邊的侍衛去赴宴,只有衛綰沒有去赴宴,推說自己有病在身不方便參加。
等到漢文帝臨死之前,他叮囑漢景帝說,衛綰是忠厚的長者,妳壹定不要虧待他呀!漢景帝繼位後壹年多的時間裏,沒有責備過衛綰壹次,衛綰只是壹天比壹天謹慎盡責。終於有壹天,漢景帝找到了機會,他讓中郎將衛綰和自己同乘壹輛馬車駕臨上林苑。回來的時候,漢景帝問衛綰知道為什麽嗎?衛綰說自己不知道。漢景帝又問為什麽以前我做太子的時候,妳不肯來赴宴呢?衛綰說臣那個時候確實生病了,臣該死。漢景帝於是賞賜給了衛綰壹柄劍,這個意思就是妳還是自裁了吧。衛綰不甘心,他說先皇已經贈給了我六柄寶劍,我不敢再接受您的賞賜了。漢景帝說我不相信,寶劍這種東西肯定會經常相互饋贈的。於是便派人到衛綰的家裏去調查,發現六柄寶劍都沒有出竅。衛綰做為中郎將在手下的人犯錯誤的時候經常去提他們承擔責任,有了功勞也經常謙讓給別人,漢景帝由此認為衛綰品行方正,對自己忠心耿耿,於是便放棄了收拾衛綰的念頭。
衛綰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立下了戰功,因此被漢景帝任命為太子太傅,輔佐太子膠東王劉徹,也就是後來的漢武帝。漢武帝即位之初,衛綰還擔任了丞相,不過由於能力有限,因此被漢武帝免職。
塞侯直不疑也是忠厚之人,他在侍奉漢文帝的時候,和他同住在壹起的人探親回家,誤把他人的金子帶走了,金子的主人懷疑直不疑,直不疑也不辯駁,拿出自己的金子還給了主人。後來那個人回來,把金子還給了主人,主人十分慚愧,直不疑並沒有追究主人的責任,也沒有責怪和自己同住的人。漢文帝認為他是個忠厚的人,就提拔他做了中大夫,後來有人誹謗直不疑,說他長像俊美,但是和他的嫂子私通說不清楚。直不疑並不辯駁,說自己根本沒有兄長,然後就不在說什麽了。
周仁、張叔也是忠厚的長者,他們從不去說別人的是非,也不議論君主的過失,屬於嘴很嚴的人,這樣的人大家都喜歡,不過到了漢武帝的時代,老實人不吃香了,他們的後裔也就接連沒落了。
做什麽樣的人是自己決定的,受不受到重視是時代決定的。
壹個人的歷史,壹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