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代: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放生魚鱉逐人來,無主荷花到處開。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裴回。
烏菱白芡不論錢,亂系青菇裹綠盤。忽憶嘗新會靈觀,滯留江海得加餐。
獻花遊女木蘭橈,細雨斜風濕翠翹。無限芳洲生杜若,吳兒不識楚辭招。
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閑勝暫閑。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譯文:
烏雲上湧,就如墨汁潑下,卻又在天邊露出壹段山巒,明麗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飛濺入船。忽然間狂風卷地而來,吹散了滿天的烏雲,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鏡,明媚溫柔。
放生出去的魚鱉追趕著人們來,到處都開著不知誰種的荷花。躺在船裏的枕席上可以覺得山在壹俯壹仰地晃動,飄蕩在風裏的船也知道和月亮徘徊留連不已。
湖裏生長的烏菱和白芡不用論錢,水中的雕胡米就像包裹在綠盤裏。忽然回憶起在會靈觀嘗食新谷之事,如要滯留在江海之上需多進飲食,保重身體啊。
蘭舟上的采蓮女把湖上的荷花采下來送給遊人,在細雨斜風裏,她們頭上的翠翹被打濕。芳草叢生的小洲上長滿了香草,這些采蓮女又如何能壹壹認識?
做不到隱居山林,暫時先做個閑官吧,這樣尚可得到長期的悠閑勝過暫時的休閑。我本來就沒有家,不安身在這裏又能到哪裏去呢?何況就算是故鄉,也沒有像這裏這樣優美的湖光山色。
2、《望海樓晚景 / 望湖樓晚景》
宋代:蘇軾
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誇。
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
譯文:
大風吹打雨水斜著飄進望海樓,壯麗的景觀應該用華美的辭句來誇贊。風雨過後潮水平靜江海碧澄,時時閃過的電光形成紫金般的龍蛇。
3、《臨江仙·疾愈登望湖樓贈項長官》
宋代:蘇軾
多病休文都瘦損,不堪金帶垂腰。望湖樓上暗香飄。和風春弄袖,明月夜聞簫。
酒醒夢回清漏永,隱床無限更潮。佳人不見董嬌饒。徘徊花上月,空度可憐宵。譯文休文體弱多病身體虛弱,連垂腰的金帶都不堪佩系了。望湖樓上正飄散著花香,春天和煦微風吹拂著衣袖,眼望著皓月當空,耳聽著悠揚簫聲。
酒醉睡去,又從夢中驚醒,正聽見漏壺的長流滴水發出清脆而單調的聲響,倚在床上似乎感到了無比潮濕。身邊的侍酒美人不見了,內心的空虛好像花上的月亮,正在天際空自徘徊,自己竟是空度良宵。
4、《行香子·丹陽寄述古》
宋代:蘇軾
攜手江村。梅雪飄裙。情何限、處處消魂。
故人不見,舊曲重聞。向望湖樓,孤山寺,湧金門。?
尋常行處,題詩千首,繡羅衫、與拂紅塵。
別來相憶,知是何人。有湖中月,江邊柳,隴頭雲。
譯文:
正值梅花似雪,飄沾衣襟的時候,和老朋友攜手到城外遊春。回憶舊地,處處黯然傷神,無限愁苦。去年的同遊之人已不在眼前,每當吟誦舊曲之時,就想起望湖樓、孤山寺、湧金門那些詩酒遊樂的地方。
那時遊樂所至,都有題詩,不下千首;到如今這些詩上都已落滿了灰塵,得用繡羅衫去拂凈才能看清。自離開杭州後有誰在思念我呢?當然是往日的友人了。還有西湖的明月,錢塘江邊的柳樹,城西南諸山的名勝景物呢!
擴展資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作者在杭州任通判。這年六月二十七日,他遊覽西湖,在船上看到奇妙的湖光山色,再到望湖樓上喝酒,寫下五首絕句。
《行香子·丹陽寄述古》宋神宗熙寧六年,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這年十壹月,蘇軾因公到常州、潤州視災賑饑,姻親柳瑾附載同行。次年元旦過丹陽,至京口與柳瑾相別。
此詞題為“丹陽寄述古”,據宋人傅藻《東坡紀年錄》,它是蘇軾“自京口還,寄述古作”,則當作於二月由京口至宜興(今屬江蘇)途中,返丹陽之時。
《望海樓晚景》***有五首,這是其中第二首。有人認為,蘇軾詩中的“橫風”、“壯觀”兩句,寫得不夠好。他既說“應須好句誇”,卻不著壹字,壹轉便轉入“雨過潮平”了。那樣就是大話說過,沒有下文。
《臨江仙·疾愈登望湖樓贈項長官》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春。蘇軾臥病彌月,病痊愈後和同僚登上望湖樓賞景,作該詞贈項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