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勉縣特有的風俗有哪些

勉縣特有的風俗有哪些

勉縣位於陜西省南部,漢中盆地西端,北依秦嶺,南垣巴山,居川、陜、甘要沖。全縣轄19鎮,242個行政村,總面積2406平方公裏。勉縣資源豐富,生物資源獨特,氣候溫暖濕潤,長江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全境,境內盆地珠串,森林覆蓋率達58%。勉縣的礦產資源貯量大、品位高,位於“勉略寧”金三角,被地質學家李四光譽為亞洲的“烏拉爾”。為陜西省漢中市重要的冶金工業基地和化工工業基地。

該縣歷代相沿,積久成習的風俗習慣,保留著先民遺風。解放後壹些落後、迷信的陋俗、劣習相繼淘汰。所保留的主要傳統節日有:

春節: 解放前,在農歷臘月三十日前,旅居他鄉的家庭成員,紛紛趕路返回與家人團聚,“普天同慶”過春節,官府封印,四民(工、農、商、學)休業,灑掃庭廚,清除汙穢。午夜燃放鞭炮“接神”、祭祖,貼春聯、門神。正月初壹晨起,家人序歲拜年,長輩賜子孫“壓歲錢”,全家歡聚,***食湯元,以示團圓。初二,穿戴壹新,備辦禮物為親友拜年;初四傍晚,再次灑掃庭廚內外,棄垃圾於曠野,謂之送“五窮”(智、文、交、命、學五窮)。春節期間唱大戲,耍獅子、龍燈、彩船、社火,互請“春酒”,至元霄節。也有壹些窮人,在過年時怕人逼債,躲起來,謂之“躲年關”。

[CHAAD]解放後,每逢春節,國家規定幹部、職工休假3天,不少外地職工回家探親,吃團年飯,走親訪友,互相拜年。過春節壹般從舊俗,但敬鬼神等封建迷信的東西祀忌諱基本消失。無“躲年關”的。每逢春節,家家戶戶貼春聯,放鞭炮。城鄉普遍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組織文藝匯演。跑“黃河”、放焰火、耍龍燈、獅子、彩船、社火等項目越來越豐富。歡慶春節,壹年勝過壹年。

元霄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又名上元節。解放前,是夜家家戶戶,懸燈屋宇,提燈遊樂。不少婦女,懷抱新生嬰兒去附近井臺,邊走邊撒黃豆預示嬰兒平安度過“麻疹”關。解放後,文化部門每在元霄節時,組織燈節晚會,開展放焰火,猜燈謎以及對聯征偶等活動,為節日增添異彩。

中和節: 農歷二月二日,解放前稱“中和節”。所謂“中和節龍擡頭”,人們炒玉米及其他豆類為花,以乞“龍睜眼擡頭”。老年主婦邊炒玉花邊念叼:“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期望豐收,農家以簸箕盛草木灰,遍撒屋內外,俗謂“打灰簸箕”,大多由家庭主婦為主,並有節拍地低語“二月二,灰簸箕,蟲蚱螞蟻飛過去”,取消毒、防病之意。解放後迄今炒玉米及其他豆類為花之習仍存。

清明節: 歷代相沿,“驚蟄”前上新墳,“春分”後為祖先掃墓,“清明”時給死者壘墳、掛紙以表哀思。至今,“上墳”之習仍存。每年“清明節”,人民群眾絡繹不絕去武侯墓憑吊、遊春、踏青、趕會。廣大農民在“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添置農具。解放後,每年“清明節”在武侯墓開物資交流大會,縣內外群眾和學校師生等到武侯墓遊覽,趕會者多達數萬人。1985年,縣上在高寨子為革命烈士劉彩風建墓立碑,從此,“清明節”時,不少遊人去武侯墓途中為烈士掃墓,緬懷英烈,以示吊念。 端午節: 農歷五月五日,又稱端陽節。是日晨,門首懸艾掛蒲,以示驅邪除瘟。晨餐吃粽子、油糕、戴香包、喝雄磺酒,並以雄磺酒擦摸小兒耳、鼻,俗為避蟲噬傷。午必以酒食、粽子、油糕,為親友送節。解放後,飲食、送節如故,門前懸艾掛蒲的漸次減少。

天貺節: 農歷六月六日,古時是趕廟會和避暑遊玩的民間節日。這日太陽光強,天時最長,俗傳此日曝曬皮毛等什物,不為蟲蝕。迄今每年這天,家家戶戶曝曬衣服、被褥、書籍及珍藏細軟。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日或前壹日,城鄉親友互饋應時果品、月餅。出嫁女必回夫家“團圓”。是夜家人團座,飲清茶,食鮮果,月餅,賞月、拜月。解放後,供獻品、拜月舊習消失,吃月餅、賞月、送節的習慣仍保留。

重陽節: 農歷九月九日。農家有慶豐收,闔家***食重陽糍粑習俗。城市因於舊俗,“效恒景之避災”,登山野餐,舒展胸懷。更有文人雅士,崇尚賞菊,請飲菊花酒遺風。解放後,舊俗漸衰。重陽登山、賞菊仍時興。

冬至節: 農歷十月,勉人祭祖伊始,延至十壹月二十壹日左右“冬至”止。是日,以懷念祖先,作應時食品,攜去墳墓伴紙制衣褲焚化,謂之“送寒衣”,系祭祀鬼神活動,無新意,今基本廢止。

臘月: 農歷十二月為“臘月”。十二月八日稱“臘八”,是日晨以大肉、蔬菜、瓜果、豆類八樣參合,制成臊子入粥,謂之“臘八飯”。全家聚餐後,將余粥澆於果樹枝桿,預祝來年掛果累累、五谷豐登。此俗尚存。

臘月二十三祭竈。封建時代,朝廷詔許官員“省墓假”回家以示勸孝。四民以竈糖、竈餅、雄雞、香燭祭竈神,祝其“上天言善事、下凡降吉祥”。解放後祭竈俗消失。

解放前,臘月三十日,趕置年食已畢,準備除舊迎新。家家打掃庭廚,去墳場為祖先燒紙,表示辭歲。沒酒食迎接外歸人“團年”。除夕夜,在住處各陰暗角落懸燈明燭,乞求光明,驅逐黑暗。午夜,家主祭祖、迎“神”,放鞭炮;主婦趕做年糕、年飯、通霄達旦。青少年徹夜不眠“守歲”。解放後,吃“團年”飯,放鞭炮,“守歲”仍時興,祭祖,為祖先燒紙者亦有,但為數不多。

此外,尚有“三月三遊河集”,“佛生四月八,毛蟲今日嫁”,七月七日“捏巧”,“七月十三日馬腳會(耍神)”,以及“七不出門,八不回家”(指逢七日、八日)等舊習,巳為時代遺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