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耳朵切絲,加入五色蔬菜、蛋絲、烹調料汁。酸、辛二味出頭,滑潤利口,軟而脆嫩,清爽味美,宜於佐酒。
陜西小吃--面條像褲帶
陜西人吃面條講究越長越寬越厚越好,關中精面粉制作的面條,其長、寬、厚就像皮帶壹樣,煮好後調以佐料,吃起來滑而不膩,別有壹番嚼頭。
陜西小吃--蘑菇窩窩面
面團切丁,撳成窩窩形;山海參、魷魚、幹貝、口蘑、海米等制湯煮熟而食。色澤絢麗,鮮香味醇。創始於清道光年間
辣子疙瘩是戶縣特有的泡饃小吃。民國初年,由戶縣西街書院巷壹位姓姬的老者經營。由於佐料齊全,湯鮮味濃,香氣四溢,招徠了不少顧客。當時流傳著這樣壹首歌謠:“辣子疙瘩出了巷,街頭街尾到處香,爭先恐後去排坐,只怕遲了不見湯。”反映了群眾爭先品嘗的場面。後來,鄉下人進城,外地人來戶縣辦事,都以吃上壹碗辣子疙瘩為快事。
制作辣子疙瘩分爦(1an,熳火燉)肉、捏疙瘩和制湯等幾道工序。辣子疙瘩中的肉塊用鮮豬臀肉、甜面醬、姜末、辣面子和鹽、醋等烹制而成。先將豬肉切成2厘米見方的小塊,鍋內放人菜籽油,燒至八成熱時,倒入肉塊,煸至變色,加入甜面醬翻炒,當肉塊七成熟時,用醋烹壹下,再加入辣面子、精鹽、姜末、五香粉,慢火燉壹會,加少許肉湯,煨至熟爛後出鍋備用。疙瘩是用面團和青菜餡包制而成。和面時將適量堿面、食鹽用溫水化開,倒人面粉中和成面團,揉光,餳約半小時後,搟成面片,切成類似餛飩皮大小的三角形疙瘩皮料。另將韭菜或小白菜洗凈、剁碎,加入蝦仁粒、五香粉、鹽、醬油及芝麻油攪拌成餡。把餡料放在面皮上,將皮子的三個角折壓在壹起即成“疙瘩”。吃辣子疙瘩時,食客先將燒餅或饦饦饃掰碎,放人碗中,饃上撒些蒜苗、香菜、粉絲。鍋內添入肉湯,燒開後,先下人疙瘩,再放人爦好的辣油肉塊、香菇丁、黃花、木耳,煮熟,趁湯沸舀人碗中,加香油、味精即可食用。
辣子疙瘩紅油飄浮壹層,配料色澤鮮艷,餡心清素,肉塊酥爛,湯酸辣,香味撲鼻
陜西小吃的四大花旦----陜西的風味小吃中,“涼皮”是最受歡迎的品種之壹,男女老少愛吃,尤受年輕姑娘歡迎,壹年四季都有賣,夏天吃的人更多。西安的大街小巷,陜西的每個城鎮,乃至鄉村,到處都有賣涼皮的。壹張桌子,幾個小板凳,就是壹個涼皮攤,只要有賣的,就有人吃,涼皮以其棉軟潤滑,酸辣可口,爽口開胃,不但是街頭小吃,而且登上大雅之堂。在陜西各大飯店、飯莊、酒樓經營的陜西風味小吃和陜西風味小吃宴中,涼皮是必不可少的。
陜西也是面食大省,要領略陜西面食風味可不能不嘗臊子面,許多陜西老鄉都指明要到老馬家飯莊吃臊子面,號稱是原汁原味。
臊子,在陜西話裏是炒肉的意思。臊子面最講究"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其特點是面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面湯油光紅潤,賣相十分討好。吃臊子面壹般只吃面條不喝湯,估計是面湯較為油膩之故,雖然面條看上去比較粗糙,但是口感非常爽滑,鮮香誘人的臊子讓人忍不住多吃幾口。關中西府人每遇婚、喪喜事或逢年過節,都用臊子面款待賓客,足見其地位超然。如果還要吃又酸又辣的特色面,漿水面也是壹個不錯的選擇。
都說餃子的故鄉在長安(今西安),吃面的閑暇不妨試試獨具風味的酸湯水餃。陜西人,尤其是西安人吃餃子都愛放在湯裏吃,而這湯裏壹定要放醋,所以叫酸湯水餃。這種水餃的特別之處在於酸湯的調制,酸湯中的醋經過添加香料、糖等經熬制處理加工,這不僅消除了醋的苦澀味,還能增加了酸甜味。而水餃有羊肉、牛肉、三鮮、素餡四種口味供選擇,等餃子煮熟後撈到酸湯裏,邊吃邊喝,少了幹吃的油膩和枯燥,酸溜溜的十分開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