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俗清明節前壹天為“寒食節”,顧名思義當天則不生爐火,以幹糧充饑。此俗在光緒元年(1875年)以後逐步廢除。清明節當日,門戶前插柳或桃枝,亦有插青葛藤或艾葉、茅草者,以表驅邪。外出男丁須回鄉掃墓,俗稱“拜山”,有同族集體前往祭祖墳之俗,男性老幼均到墳前拜祭。祭時,小輩上祖先墳地修剪雜草,增土修整墳地,點香燭,擺祭品,行叩拜之禮,以表懷念,寄托哀思。祭畢放鞭炮,按丁分肉或墳前聚餐。
掃墓還有壹個習俗,是人死後第壹年在“春社”前拜祭(俗稱“攔社”),第二年在清明節前幾天拜祭(俗稱“攔清”),第三年在清明節當天拜祭。
英德
清明是掃墓節。在清明前後,各家都拿著公雞、豬肉、香燭、炮仗等到祖墳上祭掃。清明這天,有吃艾糍的習俗。
連州
家家男女皆攜紙錢、線香臘燭、鞭炮及煮熟的雞鴨豬肉等,登山祭奠祖墓,俗稱“掛紙”,也叫“拜山”。
陽山
民間習慣在“清明”前後掃墓拜祖,紀念祖先。人們穿素色衣服上墳、祭掃。具菜肴(雞、豬肉)、白酒、水果、紙錢、紙衣、香燭、炮竹等物及鐮、等,為祖墓鏟草、培土後,於墓前恭奉酒饌,點燃香燭,焚燒紙錢、紙衣,燃放炮竹,鞠躬行禮,以示紀念。
佛岡
清明是悼念祖先的節日,家家戶戶門楣前插柳枝、桃葉以驅邪,采艾蒿做糍,並進行掃墓。掃墓活動壹般從清明前的春分起到農歷四月初八日。
連山
壯族習慣在每年清明節前後到祖先的墳墓進行祭掃,稱祭祀。較遠的祖墳則到秋季才去祭掃。建國前祭祀的費用由祖先購置的“公嘗田”收入的租谷支付,建國後按人丁收款統壹購買祭品。每年推選1—3人(有的輪流)任理事,負責籌辦祭祀事宜、祭祀活動,從始祖而下依次奠祭。多房份的祖先,逐壹進行祭掃。參加上墳祭掃的人將部分祭品(糍粑、三牲、豬肉)在墳臺前冷食,余下的拿回來按房份人丁分給各家。有錢的房份,還請來“八音”隊到墳地助興。
瑤族習慣每年清明節前後到祖宗墳墓前祭掃。供品有酒肉、香燭、紙錢,並砍壹枝帶有青葉樹枝插在墳頂上,並掛著紅、黃、白三色紙條,年年如此。
連南排瑤
排瑤每年都有兩次掃墓的習慣。瑤人掃墓稱“見紙”,分男子和女人兩次進行。男人掃墓從正月十五開始至清明前夕完成。女人掃墓指的是出嫁女清明那天回娘家來上墳。
壹般掃墓備用豬肉、酒、飯、糯米糍粑以及香燭、紙錢作祭品。同時挑壹些石灰粉撒蓋於墳頭,用竹枝或芒梗夾上五顏六色的紙條,插於墳頂,每壹個子孫插壹枝,外人壹看墳上插的紙條多少,就知其子孫之寡眾。
男人“見紙”除了祭掃本家祖公或父母墳,還要聯合祭掃本姓本房太公墓。祭掃太公墓如子孫多,並有“公賞”田產的話,即用“公賞”出錢買各項祭品。子孫列隊敲著十至幾十面銅鑼,浩浩蕩蕩到祖墳面前***祭,鳴放土炮和炮竹,聲勢龐大驚人。之後,在墳前宰豬殺雞,***同進餐,以示團結、繁榮,即使沒有“公賞”產業,各支子孫也湊酒肉同往,以示齊心。
女子回家上墳,只限於祭悼自己的父母,帶齊自己的子女同來,祭品也同男子壹樣。但插“見紙”有別。壹個女兒插9枝,兩個女兒插18枝,如此類推。三年以內的新墳,她們還要哭哀。因此,清明前後,瑤山墳墓“見紙”特多,遠而望之,好比壹簇簇壹叢叢山花,初進瑤山的人無不嘆為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