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這名字是不是有點兒發懵,我們老家的方言叫“苦楚”,縣城周邊的叫“苦累”,不管是“苦楚”還是“苦累”,我想都和苦有關系,想必生活困苦時興起的壹道菜吧,解釋不清查度娘啊,查度娘得知沒有“苦楚”只有“苦累”壹說。
? 苦累發音(ku:三聲,lei:輕聲)河北石家莊的正定、辛集、趙縣、槁城等地,以及河北南部的邢臺、巨鹿、廣宗、平鄉南宮、清河、威縣、邯鄲、武安、等地的壹道特色小吃,介於主食和菜之間。
這種食物懷舊的人還吃,壹般人家已不吃了。苦累菜多面少,缺糧時人們喜歡吃。舊時窮人吃苦累的很多,有錢人家吃苦累就是鬧高興。現在的人就是懷舊。舊中國的窮人家買不起菜,主食又不夠吃,就常用槐花、榆錢、掃帚菜、紅薯葉和棒子面拌在壹起蒸熟,出鍋後趁熱拌上調料,就可以既當菜又當主食。起名為苦累就是為了說明這是壹道憶苦飯。現河北有老人的家庭和壹些特色餐館和還常吃苦累,但是多以土豆、豆角、茴香苗等代替野菜等。這道食物過去窮人食之飽腹,度饑荒。現在富人食之潤燥,清胃腸。
這名字還是有來由的,我的猜想還是有點靠譜的。苦楚這名字也就是方言中的方言了。
小時候,我和奶奶生活的多,奶奶手很巧,每個季節都做成不同的“苦累”口味兒,尤其春季萬物勃發的時候品種最多,奶奶會隔幾天做壹次,這次做槐花苦累,下次做榆錢苦累,有時候還會做掃帚苗苦累,吃著可爽了。到了夏季會有跟達和豆角苦累,秋季會有紅蘿蔔秧苦累,冬季會菜種少了,但是照樣會做出壹種蘿蔔絲苦累讓妳解解饞。現在,生活好了卻很想念以前的生活,決定憑著回憶自己做做這道菜。
? 第壹步, 我先把豆角洗凈切碎然後控控水,想著還得合孩子的口味,於是又切了壹根火腿,只是為了吸引孩子能多吃點兒,讓孩子多吃菜壹直是我的夢想,自認為搭配很完美。開始第二步拌面,至於拌多少合適呢?看著說吧,壹勺壹勺往裏拌,撒壹勺攪壹攪,半碗進去了,也不覺得面合適啊,沒辦法打電話問問婆婆吧,婆婆說面不能太多,面太多口感不好。這少點也沒具體多少量啊?只能摸索著來吧,寧可少點兒別多了影響口感。第三步該上鍋蒸了,先鋪上屜布,把拌好的菜均勻撒上去,蒸多長時間呢?又遇問題了,還是發朋友圈求大神們幫忙吧,剛發朋友圈,朋友們紛紛支招,有說15分鐘的,有說20分鐘的,還有說25分鐘的,唉!管它呢,寧熟勿生,選了最多的時間25分鐘。於是這改良版的豆角火腿苦累就完成了,等著出鍋吧!我滿懷期待,隔幾分鐘就透著鍋蓋上的玻璃去看看,那心情就像期待著自己的絕世佳作壹樣。在這過程中我準備了兩個小調料,壹個是孩子能吃的蔥油料,做法很簡單,油熱爆蔥花即可;壹個是我愛吃的蒜汁,小時候壹直用這個料的。完美!
時間終於到了,開飯了!把我期待已久的苦累菜端出來,咦!怎麽和想象中的樣子不壹樣呢?看起來太濕了,我控了水的呀,怎麽回事?難不成放的面少了?先不找原因了,嘗嘗味道吧,嗯~味道可以,就是口感不太好,奶奶做的是幹酥利口的,我做的是黏黏糊糊的,自己還給自己找借口,我這是改良版的嘛!嘿嘿,能吃就行,比扔了強。我這人最大的優點就是好養活,不挑食。不過飯壹上桌,老公很給面子,壹直誇好吃,老公這麽配合,我下次繼續努力。總結這次失敗的原因,下次還要不斷改進。看來光紙上談兵是不行的,必須從實際生活中找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