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打開經典”
佳能原本是壹個宗教術語,意思是“經文的佳能”。在文學領域,經典是指那些為學者、教師和讀者所熟知和認可的重要作品。經過長期的積累,他們達成了共識,並通過學校教育得到普及和延續。經典具有“示範性”和“權威性”,在壹定程度上表達了當時社會普遍認同的社會規範和價值觀念,有的甚至成為國家或民族精神的象征。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看,西方文學經典的標準大多以男性為中心,並受到種族、階級和性別因素的影響,這體現了整個歐洲中上層白人男性的價值觀,女性和弱勢族群的作品無法納入經典行列。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影響下,美國學術界對文學經典的選擇和定義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並揭露了文學經典中的父權思想。“開典”就是其中之壹。
文學界關於“開放經典”的討論大多圍繞權力、性別等因素展開。他們批判在建立、選擇和解釋經典的過程中滲透的權力壓迫,希望構建壹個更加平等的經典體系。20世紀70年代後,許多大學或研究機構擴展或修訂了現有的課程內容和研究領域,大量女性和少數民族作品被發現或重新評估。古典音樂體系的建立也離不開社會的約束。在音樂領域,白人男性音樂家占據絕對優勢,女性學習專業音樂的機會比男性少得多,只有壹小部分可以從事作曲工作。在20世紀下半葉專業女性作曲家出現之前,女性大多創作壹些滿足女性自娛自樂的流行體裁,如藝術歌曲和鋼琴小品,很少關註歌劇和交響樂等需要更多教育和實踐的領域,她們的創作活動也沒有得到廣泛認可。對於女性主義研究者來說,對音樂經典的評價不能由純粹的審美因素決定,還應考慮社會和文化因素。他們運用歷史學、社會學、哲學和文化研究等領域積累的知識和方法,探索生活在男性規範和禁忌中的女性音樂家,過去被認為無足輕重的女性音樂史得到了整理和更名。
二、女性音樂史研究
在女權主義影響音樂研究之前,西方音樂傳統很少關註女性。1903年,阿瑟·埃爾森的《女性音樂作品》出版,成為少數關註女性音樂家,尤其是女性作曲家的作品,研究對象涉及從古希臘到近代歐美社會的眾多女性音樂家。從現代學術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仍有壹些遺憾,如引文信息不清,對女性音樂家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挖掘不夠,有些觀點略顯過時。然而,在本書出版的20世紀初,剛剛興起的西方女權運動的許多思想並沒有得到普遍認可,女性在學術領域沒有話語權。在這種背景下,這本書顯得尤為珍貴。
索菲·德琳克(1888-1967)出版了《女性與音樂》壹書。索菲·德琳克出生於美國費城壹個富裕而體面的家庭,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音樂教育。她在書中指出,並不是女性無法創作出偉大的音樂,而是我們的社會結構否定了女性,以至於女性無法擁有與男性同等的地位。當時,這本書並沒有受到太多關註,知名度也不高。直到20世紀90年代,露絲·索利的《蘇菲·德琳克的歷史》重新評價了女性史,並對傳統歷史的編纂提出了質疑,人們才開始重新認識這本書。索利在文章中提出的問題涉及傳統歷史研究過於關註“偉大人物”和“偉大作品”,認為歷史學家關註音樂的新穎性、對後世的影響以及將其納入經典曲目的能力。這也造成了歷史研究中對女性作品的忽視。如今,索菲·德琳克本人被視為女性音樂學和性別研究的先驅,《婦女與音樂》也被視為早期女性音樂研究的重要作品。
在女權運動的影響下,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壹些大學設立了女性研究中心,演出機構和唱片公司越來越重視女性音樂家,評論和專著層出不窮。在20世紀80年代後試圖重寫或改寫音樂史的過程中,有幾種類型的女性首先進入研究者的視野:職業女性作曲家、演奏家(歌手)、音樂贊助人以及與著名男性音樂家有關聯的女性。詹姆斯·布裏斯科(james James R. Briscoe)編輯的《65438-0987女性音樂集》以時間順序追溯了歐洲女性創作的起源和演變,並以實例介紹了歐洲女性作曲家的作品,體現了女性創作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多樣性。由西爾維婭·格利克曼和瑪莎·施萊弗編輯的《女作曲家:跨越歷史的音樂》在篇幅和選材上都豐富了許多。卡琳·彭德爾編輯的《婦女與音樂史》⑥分析了從古希臘到現在歐洲女性音樂家和贊助人的情況,其中也有幾章討論了19和20世紀的美國女性音樂家。作為壹本適合本科生的教科書,編者有意拓寬了研究範圍,並專門用另壹章介紹美國流行音樂、藝術贊助人和來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非歐洲國家的專業作曲家。
音樂家朱迪斯·蒂克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美國音樂。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她意識到只有少數學術和教學領域的重要(男性)作曲家不能代表所有美國音樂文化。Tick於1979年出版的專著《1870之前的美國女性作曲家》以她的博士論文⑦為基礎進行了修訂,奠定了她在性別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在本書中,作者從女性主義的視角,從社會和文化層面詳細描述了美國女性作曲家的創作背景、經歷和主要作品。與Tick類似,美國音樂學家簡·鮑爾斯的學術研究也以女性音樂史研究為中心,特別關註女性音樂家如何在男性主導的領域創造音樂並取得成功。在1987中,Tick和Bowles合編的《女性音樂創作:西方藝術傳統,1150-1950》對12至20世紀歐美藝術和音樂領域的女性音樂家進行了專門研究,其中包括中世紀的女性音樂家,660。盡管該書采用了傳統的女性主義研究方法,將被忽視的女性音樂家加入到音樂史中,但這部以“女性為中心”、關註女性獨特經歷的著作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超越了以材料為主的“附加音樂史”,呈現出新的面貌。
女性音樂家的個案研究是女性研究的亮點。克拉拉·舒曼(1819—1896)可能是20世紀前最有影響力的女音樂家。這位鋼琴家兼作曲家在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長期以來被稱為羅伯特·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是女性研究領域的熱門人物,南希·b·賴克的傳記《克拉拉·舒曼:藝術家與女性》是眾多研究中的重要壹本。這本傳記關註克拉拉·舒曼生活中的關鍵問題:她與父親的親密關系,她與母親的關系,她的教育和職業發展,她為了平衡家庭和事業而被迫做出的選擇,她是如何成為母親的,以及她對丈夫生病、自殺未遂和住院的態度。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按照時間順序進行了描述,但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以克拉拉與朋友的關系、音樂創作、舞臺表演和教學生涯為主線,從克拉拉的生活中提取了壹些經歷並對其進行了評論,並討論了她輝煌而傳奇的壹生。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它充分討論了傳記作者不經常重視但非常重要的內容,例如克拉拉的八個孩子,她的同事和當代音樂家,他們的音樂創作,教學方法,出版歷史,表演,當然還有她與丈夫和勃拉姆斯的關系。此外,作者可以從信件和日記中看到克拉拉對父親和母親的矛盾態度,並以豐富的圖片和完整的演出目錄展示了克拉拉為平衡家庭和事業之間的矛盾所做的努力。多方面的深入描寫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了克拉拉的多面人格和壹個更真實的克拉拉,盡管是矛盾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裏基的敘述是生動而個人的。
20世紀,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和婦女地位的提高,婦女不斷打破傳統社會賦予的性別角色,在公共領域施展才華。然而,即使是才華橫溢的女性,在面臨事業和家庭的兩難選擇時,也往往會選擇放棄自己的事業。露絲·克勞福德·西格(1901—1953),美國早期先鋒派作曲家,創作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現代音樂作品,展現了她卓越的創作才華。克勞福德的作品很少,而且都來自早年。他在20世紀20年代末與美國音樂家、作曲家、評論家和指揮家查爾斯·西格相戀,並於1932結婚。婚後,克勞福德致力於家庭生活和丈夫的音樂事業,尤其是他收集和編輯美國民間音樂的工作。克勞福德壹共養育了四個孩子。在妻子、母親和作曲家的兩難境地中,她基本上放棄了音樂創作,直到她因癌癥去世前不久。克勞福德的經歷讓很多人唏噓不已。從65438年到0997年,朱迪思·蒂克的傳記《露絲·克勞福德·西格爾:壹位作曲家的美國音樂集》(⑩)全面論述了這位音樂家的壹生及其對美國傳統音樂收藏和研究的貢獻。
除了女性作曲家、女性表演者、歌手、女性贊助人等。也在性別研究的範圍內,如克裏斯汀·安默主編的《未生育:美國女性音樂史》1980?滾筒?系列?本文從鍵盤手、弦樂手、作曲家、女子交響樂團、歌劇作曲家、指揮家、現代音樂作曲家和音樂教師等方面全面介紹和評價了17世紀以來美國藝術和音樂領域女性音樂家的創作和表演,並在2001再版時增加了拉格泰姆和爵士樂兩章。1997《傑出女性配樂》莫娜·門德?滾筒?哎?本書從八個部分介紹了在音樂和舞蹈方面做出貢獻的傑出女性:偉大沙龍中的女士、舊世界優雅的女資助人、妻子和情人、鼓舞人心的教師、美國女資助人、創意經理、著名的母親和姐妹、舞蹈家及其貢獻。2001,貝絲·麥克勞德的女性表演音樂:美國古典樂器演奏家和女性指揮家的出現?滾筒?哎?本文介紹了美國古典音樂圈的女性音樂家和指揮家。這些女音樂家打破了19世紀美國社會中女性在公共領域表演的禁忌,成為音樂會表演者、交響樂團音樂家、指揮家等。,並扮演了更重要的公眾角色。
隨著現代社會的開放,婦女參與音樂活動越來越普遍。女性表演者、教師和作曲家已成為常態,女性在某些領域(如教師、歌唱和演奏)的參與和成就已超過男性。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與女性相關的話題得到了廣泛的討論,並對女性音樂史、女性作曲家、女性演奏家、女性贊助人等進行了研究。很受歡迎,相關的論文、專著和期刊論文數不勝數。然而,對於許多學者來說,類似的歷史研究仍屬於將女性納入音樂史既定框架的“缺失與填補”。盡管產生了壹些高質量的歷史著作,但在男性主導的學術領域,宣傳壹部女性音樂史並尋找壹些“骯臟”的女性作曲家證明了女性擁有歷史的做法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她們對女性音樂家的認識,也無法改變音樂史的發展規律和既定學科框架。
第三,對女性音樂的批評
女性音樂史的調查不僅擴大了音樂學的研究範圍,而且給學術界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但問題是,音樂經典的建構確實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但評判作品價值還是有壹定尺度的。無論現存的經典在形成過程中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種族、階級和性別的影響,它們確實代表了西方文化和藝術成就的精髓。因此,許多對女性研究價值持懷疑態度的學者認為,盡管女性的貢獻在現代學術領域得到了認可,壹些女性作曲家的作品得到了演出或出版,許多與女性有關的問題出現在各種學術會議、論文和作品中,但她們中的大多數人只是因為性別而走到了歷史的前沿,她們的音樂作品或活動幾乎沒有實際價值。因此,在女性音樂作品得到充分挖掘和整理後,女性音樂作品的審美評價成為壹個焦點。
女性主義認為,權力和性別氣質是相互依存的,不同性別、階級和種族的人被賦予不同的性別氣質。二元對立的本質主義性別思維模式認為男女之間存在許多完全不同的對立面。在生理上,女性必須具有女性性別特征,並與身體、情感、溫柔和依賴等負面價值觀相關聯,而男性則與勇敢、理性和獨立等正面價值觀相關聯。為了擺脫性別帶來的困擾,許多女性作曲家堅持不將性別認同作為議題,努力創作與男性“相同”的音樂,以證明自己可以寫音樂而不是“女性音樂”。然而,在不讓自己的創作和表演“聽起來太弱”的同時,壹些女性音樂家會努力避免過於“強硬”而失去女性氣質。性別與音樂經典中的Marcia j . khi trun(1993)?滾筒?哎?本書研究不同歷史時期和地區的女性作曲家,通過對傳記、筆記、日記或書信記錄的研究,探討她們的生活經歷、情感經歷、思維方式和職業道路的相似性,並提出西方藝術音樂的“經典”標準如何影響女性作曲家及其創作。因此,作者討論了表演機構、學術批評、音樂出版業和唱片業對音樂經典的要求,也評價了性別對女性角色的塑造。不過,筆者也認為,“女作曲家”是壹個寬泛的概念。作為壹個獨立的個體,我們不能只考慮權力和知識對女性的整體建構,也不能忽視女性作曲家獨特的個人經歷。
與調性音樂相對統壹的音樂語言不同,後調性時期的音樂更加個性化。或許正如壹些評論家所說,現代音樂過於“男性化”,女權主義並沒有過多討論現代音樂。艾莉·希薩瑪在《性別音樂現代主義:露絲·克勞福德、馬裏恩·鮑爾和米麗婭姆·紀德的音樂》中寫道?滾筒?哎?《不正確》壹書首次從女性主義視角提出了音樂的現代主義問題。本書在第壹章《文化分析與後調性音樂》中介紹了研究方法和策略,並對美國現代主義女作曲家露絲·克勞福德的弦樂四重奏(1931)、藝術歌曲《中國人,洗衣工,65438+》的第三和第四樂章進行了分析。在本書分析的七部作品中,有五部首都是純粹的工具性作品。在具體的敘事中,黑間將這些作曲家的作品和生活經歷結合在壹起,並用作曲家的公開記錄、私人信件、日記以及創作這部作品時朋友們的回憶來證明性別上的微妙差異。圍繞“女性主義-現代主義”,平間分析了三位作曲家共同的敘事主題,希望在現代主義和女性主義之間搭建壹座橋梁,這壹過程復雜但也有趣。
女性主義音樂美學?滾筒?哎?《錯誤》是壹本關註女性音樂作品美學的專著,作者莎莉·麥克阿瑟希望用“女性主義音樂美學”重塑女性音樂的評價標準。作為為數不多的從女性主義視角對女性作曲家及其音樂作品進行美學解讀的專著,作者對以男性模式的“理想標準”評價女性音樂的做法提出質疑,並通過比較創作相同內容作品的男女作曲家的差異來論證“女性主義美學”的內涵和正當性。例如,在第四章中,作者分析了英國作曲家麗貝卡·克拉克(1886-1970)和伊麗莎白·盧廷斯(1906-1983)的作品以及克拉克的鋼琴三重奏(Pia)。此外,作者還分析了澳大利亞作曲家安妮·博伊德的作品《愛的循環》(1981)中女性身體與音樂作品之間的象征意義。從後現代主義和女性主義的相似性來看,《埃萊娜·卡茨-切爾寧》被認為是壹部後現代鋼琴作品《Tast-en》。本文從莫亞·亨德森的兩部差異很大的作品《胡茬》(1975)和《聖地》(1983)入手,分析了民族身份、環境因素、種族和宗教。
結論
性別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差異,借助生理性別差異建立的社會關系是每壹種社會形態中最早、最普遍的分類標準,影響著家庭、社會、文化、宗教和音樂生活的方方面面。西方音樂史壹直關註那些著名的、有創造力的男性音樂天才。相比之下,不太出名的音樂人默默無聞,無人問津。女性音樂研究特別關註“不為人知”的女性音樂活動,挖掘、收集和分析她們的音樂作品。幾十年來,受符號學、精神分析學、文化研究、後結構主義、後殖民主義、同性戀理論和酷兒研究的影響,性別研究不斷深化和拓展,研究重點不再局限於簡單的女性音樂史研究。不僅如此,隨著社會環境和歷史語境的變化,女性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女性音樂家可以接受更完整的音樂訓練並更自由地進行創作。那些最優秀的女性作曲家成功地挑戰了幾個世紀以來的刻板印象,證明了女性也可以創作壹流的音樂,即使她們與這壹領域最偉大的男性競爭。作為性別研究的起點,“女性研究”的價值仍然存在,許多學者對女性的社會地位、角色和身份的興趣遠遠超過純粹的女性主義音樂批評理論。她們運用新的性別理論研究新時期的女性音樂家,探索不斷適應新的社會語境的女性身份和獨特個性,這也是女性研究中取之不盡的話題。
①【美】阿瑟·艾爾森著《音樂世界中的女性》,徐磊譯,山東大學出版社。
2014版。
②索菲·飲者。音樂與女性:女性與音樂關系的故事。紐約:科沃德-麥肯,1948。
③露絲·索利,“索菲飲酒史”。凱瑟琳·貝吉隆和菲利普·v·波爾曼編輯。芝加哥和倫敦: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92,第23-43頁。
④詹姆斯·布裏斯科編著。女性音樂歷史選集。布魯明頓:印第安納大學出版社,1987。
⑤西爾維婭·格利克曼和瑪莎·弗曼·施萊弗編輯。女作曲家:
千古音樂。紐約:G. K .霍爾公司,1996。
⑥卡琳·彭德爾。女性與音樂:歷史。印第安納州布魯明頓
大學出版社1991。
⑦朱迪絲·蒂克。1870之前的美國女作曲家。紐約:
羅切斯特大學出版社,1979。
⑧簡·鮑爾斯和朱迪斯·蒂克編輯。制作音樂的女性:西方
藝術傳統1150-1950。厄巴納:伊利諾伊大學出版社,1987。
⑨【美】南希·曲睿的《克拉拉·舒曼:19世紀最偉大的女鋼琴家》(第二
),陳秋萍、遊樹峰譯,高益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
⑩朱迪思·蒂克。露絲·克勞福德·西格:作曲家對美國音樂的探索。紐約: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