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三界(浙江省嵊州市下轄的壹個鎮)是壹個詳細信息的完整集合

三界(浙江省嵊州市下轄的壹個鎮)是壹個詳細信息的完整集合

三街鎮(嵊州省級高新園區)位於紹興嵊州市北部,桐溪河下遊,距嵊州市區19公裏,西鄰柯橋區,北接上虞區。因地處柯橋、上虞、嵊州三市交界處而得名。全鎮總面積155.7平方公裏,轄103個自然村,2個居委會,人口7.34萬。

杭紹高鐵(三街站)、紹興城鐵-邵勝(新)線、上三高速(三街互通)、國道104、曹娥江(紹興港嵊州港區)穿鎮而過,與上三高速互通。開車半小時到紹興市區,1小時到杭州寧波,3小時到上海。

區位優勢明顯,素有“嵊州北大門”之稱。鎮上有浙江省高新技術園區和省級農業園區。作為浙江省級文明鎮、省級小城市、紹興中心鎮、衛星鎮,也是嵊州中心鎮之壹,被列入嵊州“壹城兩翼”發展戰略的重要壹翼。

中文名:三街mbth:三鎮地理位置: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三街鎮鎮概況、發展思路、三街鎮區劃、工業生產、出口加工、農業概況、農業特產、其他資源、歷史遺產、主要景觀、鎮概況三街鎮位於嵊州市北部,屯溪河下遊,距市區19公裏。西皮克橋區王灘鎮;北接上虞區張震鎮,西北接湯浦鎮,東南接嶺南鄉。因地處柯橋、上虞、嵊州三市交界處而得名。全鎮總面積155.7平方公裏,轄10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人口7.24萬。上三高速、104國道、曹娥江穿鎮而過,與上三高速互通。開車半小時到紹興,1小時到杭州寧波,3小時到上海。是“浙江壹小時經濟圈”的重要區域之壹。區位優勢明顯,素有“嵊州北大門”之稱,是嵊州中心鎮之壹,已被納入嵊州“壹城兩翼”發展戰略的重要壹翼。2004年,全鎮生產總值8.8億元,其中第壹生產1309萬元,第二生產54326萬元,第三生產2138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809元。2004年,三街鎮被命名為省級文明鎮和紹興市級生態鎮。三街鎮風光發展的思考2004年,三街鎮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精神,按照“統籌規劃、整合提升”的思路,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條主線,突出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點,統籌協調,攻堅克難,狠抓落實,促進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工業經濟平穩運行,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村鎮壹體化步伐明顯加快,各項社會事業全面推進。浙江省嵊州市三街鎮地理位置三街鎮分為330683104001 1三街居委會330683104002 123江鎮居委會330683104207 220西後村330。438+01 220李寨村330683104224 220白沙村330683104255 220茶園頭村330683104259 122沈家灣村330683104238。4302 220上三村330683104303 220神湖村330683104304 220八正村330683104305 121南街村330683104306 65438。004307 220林宇村330683104308 220車旗村330683104309 220聖奧村330683104310 220石蝶村330683104365438。38+004312 220蘆山村330683104313 220朱嶴村330683104314 220斜塘村330683104365438。仁豐村330683104317 220張浦村330683104318 220長橋村330683104319 220長橋村33068365438+ 04321 220杜聯村3306626 220友誼村330683104327 220謝嶴村330683104328 220希爾村330683104329 220顏倩村330683104330 220新西泉村3306836544。村330683104332 220元嶺村330683104333 220富源村工業生產三街鎮現有工業企業870家,產業結構以廚具、機械、鏈輪、電聲和茶葉加工等為主。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13家,擁有自營出口權的企業6家。廚具、鏈輪、茶葉加工三大產業經濟優勢明顯,其中廚具企業33家,形成了15廚具產品系列和80多個品種,培育了“莆田”省名牌產品和“雙發”省著名商標,“莆田”牌油煙機榮獲全國首批免檢產品稱號。今年6-6月,廚具行業實現銷售收入4.9億元,稅收總額1722萬元,成為全國第三大生產基地和批發中心。最大的廚具企業是紹興普天電器有限公司,固定資產2億多元。年產15系列廚具30萬件,上半年銷售收入65438+3800萬元。其產品遠銷韓國、俄羅斯等國家。出口加工鏈輪行業是中國重點出口生產基地之壹,產品主要銷往歐洲市場。全鎮有鏈輪企業27家,年產4000萬個規格的鏈輪組1萬套。上半年自營出口值688萬美元。嵊州機械鏈輪廠是該鎮的骨幹企業,已有36年的鏈輪生產歷史。上半年出口銷售收入565萬美元,創匯大戶。依托產業資源優勢,茶葉加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全鎮年銷售額超百萬元的企業有13家,主要從事茶葉深加工,生產精制茶。瑞興茶業有限公司是嵊州市第三大茶葉加工企業。工廠註重產業升級,拓展國際市場。它的產品出口到非洲市場,它的實力正在增長。去年,其銷售收入超過4000萬元。今年6-7月實現銷售收入654.38+0.245億元,同比增長654.38+05%,利稅總額8538萬元,同比增長654.38+04.2%。財政收入455萬元,同比增長40%,工業用電量1947萬千瓦時,同比增長4.2%(不含企業9500KW自備發電)。全鎮工業經濟實現向規模化、外向型、效益化方向發展。工業經濟已成為該鎮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農業總社三街鎮是“五山四地壹水分割”的丘陵地區,年平均氣溫12.6-17.6℃,降雨量1200-1600毫米,年平均日照1987.9小時,年平均無霜期235天。有林地1.3萬畝,森林覆蓋率53%。萬立方米以上水庫61座,總庫容65438+89.2萬立方米,其中遷安水庫庫容65438+25萬立方米。三界鎮始終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堅持以效益為中心,以農業產業化為方向,依托產業基礎和自然資源優勢,積極引導農民找準市場,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生態、優質、高效農業。目前已培育出茶葉、竹筍、水產、水果、花木、畜禽等農業主導產業,形成“成片”2002年底,三界鎮順應農業發展新趨勢,確立了打造長橋區集生態、休閑、科技於壹體的生態農業園區的發展思路。園區規劃面積近8000畝,分期實施,整體推進,高起點發展大棚蔬菜、特色水產、高檔花木、觀光水果、加工流通等生產基地。截至目前,已實施高檔花木、特色水產、名優水果、奶牛養殖生產基地近2000畝,配套基礎設施同步推進,園區框架基本形成。農業特產三界是產茶重鎮。“茶聖”吳覺農先生長期在三界從事茶葉研發,創辦了三界茶廠。全鎮現有茶葉生產基地1.1萬畝。年產珍珠茶2萬噸,名優茶3500噸,註冊“黃越龍井”品牌1個,生產的“黃金茶”為稀有品種,是紹興唯壹的生產基地。基於廬山的立地條件優勢和茶農著名的炒茶技術,魯抗片具有良好的外觀、色、香,深受消費者青睞,是純農的重要經濟來源之壹。現在正在建設中。近年來,順應市場發展趨勢,無公害茶和有機茶被積極開發。去年,589畝生產基地被權威機構認證為有機茶基地,全鎮無公害生產基地已達6000多畝。竹子資源豐富。毛竹8000多畝,小筍6500畝,年產鮮筍300多萬斤。品種很多,有毛竹、雷竹、雷竹、雷竹等。是嵊州重要的竹筍生產基地之壹。獨聯村的毛竹具有單株重、材質好的特點,是竹制品加工的上等材料。為增加竹筍的附加值,成立了山雨竹制品有限公司,生產加工筍幹、筍幹,並註冊了山雨商標,產品銷往滬、杭等大中城市。特色水產、名優水果等產業發展迅速,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積極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特色水產、名優水果等產業。目前已建立特色水產基地2000畝,其中珍珠養殖基地850畝,名優水果生產基地3578畝。品種有桃、楊梅、獼猴桃、大青梅、桃形梅。桑園4125畝。近年來,三街鎮廣大農民更新觀念,抓住上海、江蘇產業轉移的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對外承包水田,從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全鎮16000多勞動力在上海、江蘇等省承包水田,同時在上海等大中城市從事建築、家政服務和商業批發零售,開辟了壹條農民。黃沙資源豐富。黃沙從20世紀60年代早期就開始開采了。90年代被上海浦東和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指定為建築專用砂。據市礦業公司1995調查,三界至趙石灣段河床3000多畝,厚度12m至20m,顆粒細度2.63-2.71,含泥量僅0.6-1.6%。全鎮現有挖泥船20多艘,運砂船80多艘,從事黃沙行業的有近千人。歷史傳承三界鎮是壹座千年古鎮,歷史悠久。建立於東漢永建年間(公元129年),古稱世寧郡。據記載,“東漢永建年間(公元129年),建設縣北鄉、上虞縣南鄉(今三界)設在施寧縣”。文帝九年(公元589年)寧縣廢,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原寧縣疆域仍屬舊屬。清朝康熙年間,這裏被稱為三街鎮。解放後,幾經調整。2001,11,友誼鄉和江鎮鎮合並為三街鎮。主要景觀(1)關帝廟。位於北峽鎮頭村,占地面積近1,000平方米,始建於南朝宋(公元423年),建築古樸典雅,雄偉壯麗。65,438+0,992擴建為吉祥經寺。(2)青峰寺。青峰,位於鎮南,建於泰年(公元1326年),為紀念南宋女英雄而建,是嵊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壹。(3)唐詩古道——漳浦。位於鎮南,是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遊泳垂釣之地。有謝題刻的赤壁,也有謝的釣魚臺和石床。謝靈運開辟了從閃靈到臨海的700裏中間路線,路線的起點是漳浦。(4)崀山,浙東名山,位於鎮南,風景秀麗。相傳,沂山與原嵊山相連,原嵊山在大禹治水時被切割成壹條小溪,兩座山由此分開。山西河形成了這裏最大的峽谷和深潭,也就是漳浦池。廬山北麓原龍宮寺(俗稱龍藏寺,今三界茶廠),唐代詩人沈李三次遊寺,捐資修建龍宮寺,並題寫龍宮寺碑。中國現代畫家、化學專家吳佩之、國家編譯館編輯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