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在拐角處遇見河下古鎮

在拐角處遇見河下古鎮

蘇北淮安,壹定是個人傑地靈、藏龍臥虎的地方。

淮安有著兩千多年的建城史,歷史上曾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淮安是壹代偉人周恩來總理的故鄉,也是《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故鄉,歷史上還誕生過大軍事家韓信、民族英雄關天培、《老殘遊記》作者劉鶚等人。淮安榮獲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稱號。

河下古鎮,作為淮安的核心歷史街區,於2002年被國家建設部、文化部評定為首批全國三十個重點保護歷史街區,由此可見河下古鎮在淮安古城的核心價值所在。

古鎮占地3.5平方公裏,壹條長長的石徑小巷,北起翔宇大道,南至禦碼頭,橫跨千余米,囊括石工頭、花巷和湖嘴大街三大主要巷區,穿過小鎮中央。

小鎮另外壹條有著同樣歷史的巷子——估衣街,與主道垂直相接,東起城河街,往西延伸三百來米,在石工頭處形成壹個“金三角”的地形格局。

我相信,河下古鎮的靈魂,壹定是這兩條縱橫相連的“長短巷”,與成都的“寬窄巷”遙相呼應。

這麽看來,與其說古鎮,不如說古街更為貼切。

遇見河下古鎮純屬偶然,最初的行程並沒有古鎮的計劃,壹大早騎單車從酒店出發,直奔周恩來故居而去,結果被導航帶到裏運河附近迷了路,然後在馬路邊狹窄的人行道上兩棵小樹後面,突然看到了刻在民房墻面的四個小字“古鎮河下”。

生命中的許多驚喜總是在不經意間悄然而至,我相信,河下的長短巷子壹定是歲月刻意留下的痕跡,讓曾經錯過的人再次擁有壹次邂逅的機會。

網上總結河下古鎮的六大特色包括文化重鎮、軍事重鎮、鹽商重鎮、中醫重鎮、美食重鎮和佛學文化。而對於壹日遊的過客來說,古鎮可能有著更多更直觀的感受。

(壹)文化

毋容置疑,河下絕對是壹座“足金”的文化重鎮,古鎮距今已有約兩千五百多年歷史。據記載,明清兩代這裏曾出過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素有“進士之鄉”之稱。鎮上至今還完整地保留著河下歷史上眾多的文人古跡。

沈坤狀元府,位於竹巷街口的狀元橋附近。沈坤是淮安歷史上第壹位狀元,與吳承恩是同窗好友。

狀元橋的另壹側,也就是城河街上,倚河建著壹座三層結構的魁星閣。魁星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民間認為魁星是主宰文運之神。

吳承恩故居,壹座典型的江淮風格的明代庭院式民居,主要由吳承恩故居本體、吳承恩生平陳列廳、玄奘紀念堂、美猴王世家藝術館、六小齡童工作室五個部分組成。

博裏農民畫苑,博裏農民畫誕生於淮安區博裏鎮,以描繪與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鄉土文化為主要特色,“中國四大農民畫種”之壹。

河下,自古以來壹直有著對“文化”的最深沈的眷戀和執著。

(二)古民居建築

河下古建築的保存比較完整,基本上是明清時期風格的民居與建築群。明清建築以石灰、土、磚、木、石、瓦等為主要材料,明清建築的特點之壹是比較嚴謹工整和典雅,多使用青灰色的磚墻瓦頂。

巷道兩邊很多民居的室內已經做過了壹些改建,以適應日常居住的需求,但是建築的外墻尤其是臨街面的墻體,以及房頂外體,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建築原來的模樣。

河下真正的原始建築群多集中在古鎮中央尤其是長短巷壹帶,而景區主牌坊附近以及古鎮外圍壹帶的房屋建築群應該有不少是後期仿建的。

石板路,雕紋木窗,磚雕,石雕,清水墻,粉白墻,青磚,黛瓦,瓦上的福祿太平,巷子裏的百年老宅,無壹不在以沈默的方式跟遊人訴說著河下滄桑的歲月斑痕。

鮮衣怒馬已成歷史,河下如今只留下靜靜的庭院花開,長短巷裏的怡然,巷子上空的閑雲,和悠悠流長的裏運河水。

(三)古痕跡

除了舊時民房和名人故居,在河下,尤其是長短巷裏,還保留了許多的古跡,百年老店隨處可見,厚重的痕跡感遍布街頭巷尾。

花巷水龍局。當年的“消防隊”,室內展示曾經使用的消防器材與裝備。

吳鞠通中醫館。吳鞠通是壹代名醫,清朝溫病學家,其所著《溫病條辨》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壹。

許氏中醫宅。

李記紙紮。非遺技藝,始創於清道光年間的百年老店,目前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

花巷謝氏棉花店。

福星齋清真飯館舊址。據說這裏原是張步鰲民國初年開設的福星齋清真飯館,當時很氣派非常有名。

東方時裝店。目前只剩下壹面殘敗的破墻,旁邊壹位阿婆說這個時裝店已有壹百多年歷史,曾經是這條街上的“明星店鋪”、“網紅打卡點”。

荏苒光陰,遙遠的回憶,被壹壹揉進了青石木門的巷陌。

(四)美食

無論是古代,還是今時,河下在淮安美食文化傳承的歷史上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說起淮揚菜,不得不提河下鎮。

淮揚菜是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之壹,發源於揚州和淮安壹帶。淮揚菜原料多以江湖河鮮為主,配以頂尖的烹飪技藝,把“和、精、清、新”的飲食理念 貫徹得淋漓盡致。 ?

河下是淮揚名菜第壹鎮,歷代是個消費古鎮,有錢人多,吃貨也多。這裏代表性品種有蟹黃湯包、漲蛋、長魚宴、玉蘭片等。此外,美味的茶饊、油端子、藕粉等小吃品種也是淮安美食譜裏不可忽略的經典。

文樓。壹座狀元樓,形成於清末,是紀念當年文武狀元沈坤和葉允武的公***建築。文樓也是壹座酒樓,據說周恩來小時候經常來文樓吃湯包。

王興懋醬園店。始建於乾隆十年,創始人以釀制醬油、陳醋而聞名淮安城。王興懋是第四代傳人,家後院有壹個釀制小作坊,采用古法釀醬。

嶽家茶饊。創於清代,目前已傳至第九代傳人。

油端子。

文樓湯包。

徐氏蟹黃湯包。

阮記祖傳臭幹。

欽工肉圓。淮揚菜經典菜肴。

文樓飯店(舊址)。

各種小吃。

對於河下人來說,最浪漫的事,莫過於祖祖輩輩關於味蕾滿足感的幸福記憶。

(五)原居民

古鎮上至今還生活著大量的原居民,這是河下與國內很多古鎮景區很大的區別之壹。5A景區也好,歷史古物也罷,小鎮老百姓的生活日常好像與這壹切的“擡頭”毫無關聯。

沿街叫賣的自家鮮果,巷道上生火的煤爐子,臨街廚房裏老爺子做的煎蛋,巷子裏拉家常的大媽大姐,隔街對望的老閨蜜鄰居的閑扯,老屋前白發蒼蒼相依的伴兒,白酒巷口吧嗒旱煙的大爺,木門下機靈的貓,角角落落裏的煙火,都似曾相識,莫名又湧起壹陣懷鄉的閑愁。

走在長長又靜靜的巷子裏,總會忍不住向兩邊的居民樓裏張望,目光穿過裂紋斑駁的木門,心裏很是好奇,屋主的祖先曾經也中過狀元麽?主人房裏會不會掛著明清時期的字畫或者刺繡?閣樓上會不會收藏著舊時的銀錠或者鼻煙壺?屋後的小院子裏有沒有種著五百年前的老樟樹?

居民也很友好,或許早已習慣了來自陌生遊客的“偷窺”,似乎“歷史”和“文化”對於老百姓來說,只是書本上的兩個名詞而已,兩千年前的小鎮咋樣,現在還是咋樣。古鎮的前世今生清晰地寫在了他(她)們的臉上,那是對生活的從容和淡然,對小鎮自身歷史文化的信仰和篤定。

(六)免費,免費,免費

重要事情說三遍。

AAAAA景點,不用任何門票,無需任何預約,河下古鎮沒有長長的隊伍和驗票口的“歡迎模式”,也沒有“謝謝參觀下次再來”的“歡送模式”。河下就像是壹位“初次相見的老友”,隨時守候來來往往的客。

裏運河側的入口處,沒有大大的牌坊,沒有醒目的標誌,沒有任何常規景區的人氣,就像是鄉下老家壹個極不起眼的小村口。

從這個小村口走進去,不過是十幾級石階的距離,卻已然跨過了幾十個世紀的時空。身後是車水馬龍的裏運河大道,眼前是悠長安謐的小巷,古鎮就這樣“慵懶”地躺在那裏,不動聲色,大隱於市。壹次不經意的舉步,壹只腳踏入千年前的寂靜,壹只腳還在喧鬧的紅塵。

壹直以為古代和現代之間壹定有著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卻不知道原來古今之間可以近到連壹堵墻都沒有。也曾經以為人心和人心之間壹定有著宇宙中最貼近的柔軟,卻不曾想過原來人心之間還隔著壹萬萬的光年。

開放,包容,自在,妳還有什麽理由不來?

後來才知道,原來作為河下古鎮景區的大門牌坊位於北面的翔宇大道邊和東面的城河街口,而裏運河這邊就相當於景區的壹個出口了,也就是古街的盡頭,但還是低調得讓人不敢相信這裏就是大名鼎鼎的河下古街。

三公裏之外,是周恩來故居。

從春秋戰國到光緒,歷史走了兩千多年;從古鎮過去周總理故居,只用壹盞茶的功夫。對於年華這部電影來說,布景從未改變,改變的只是劇情和角色。

走完古鎮,只消壹剪下午的時光,然而要讀懂古鎮,也許需要壹輩子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