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在中國設立領事館,最早時間是在1840年,廣州是第壹個法國駐華領事館所在城市;最晚時間是在1920年,昆明是第17個法國駐華領事館所在城市;1896年,法國在重慶設立了領事館;1905年,成都也設立了法國領事館。
?埃爾-雷米·邦斯·安迪,是第壹任法國駐成都領事館領事,在此之前有五年時間,他在重慶擔任總領事。其間,安迪也常來成都,對成都印象很深,很有感情。在成都小住期間,他體驗和目睹了天府之國川西平原溫和的氣候、美麗的風光、純樸的民風和地道的川菜小吃……因為回國休假和在中國湖南、貴州考察等原因,安迪正式出任法國駐成都領事的時間是在1907年7月,到他1916年離任,在四川生活了16年之久。
據法國駐成都現任(2008年)總領事杜滿希先生所著《法國與四川:百年回眸》中介紹:安迪1905年在三聖街租了壹處住所作為官邸並與房東同住。1909年,領事館搬到了雙鳳街壹所大的公館。1914年1月,領事館終於遷入了安迪向往了十多年的壹棟房子。這是上翔街(鐵腳巷)22號壹所漂亮的公館,位於老城區的中心地帶。房東是壹戶富裕人家,與安迪已有多年的交往。房子由相對獨立的三部分組成,有幾個花園和壹個很大的庭院。庭院四圍的房屋被維護得很好,裝飾得也十分典雅,整座公館被包裹在圍墻中,坐落在壹個寧靜祥和的街區。
在上述書中,還刊載了三張影印件:壹張是1905年位於三聖街的第壹個法國駐成都領事館的平面圖;壹張是1909年法國領事館遷至雙鳳街的平面圖;還有壹張是1914年——1927年領事館租用上翔街(鐵腳巷)22號公館的契約。簽署契約的雙方為陳德星堂房業主陳徐氏、法領事署領事官白達。
安迪有壹個叫儒勒·樂和甘的同事,1909年到了領事館當翻譯。他到成都的歷程可謂相當艱苦:不僅在茫茫西北利亞的鐵道線上奔波過,還搖搖晃晃地在掛有風帆的船上順河而下,最後坐在咿咿呀呀的滑桿上來到了成都,花了近兩個月的時間!
白達是安迪的繼任者,法國政府任命他為駐成都領事時,他不在成都,而在波爾多。他蹣跚跋涉到達成都領事館的經歷,並不亞於他的同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革命軍的護送下,白達壹行乘汽船及帆船順長江抵達萬縣,進入四川後改為陸行。那時正值北洋軍和滇黔川靖國聯軍在四川混戰的1918年多事之春,壹行人不得不格外小心。白達在日記中寫道:“路途變得異常艱難,夜晚常常在野外露宿。兩天後我們必須穿越樂至縣附近雙方交火的前線,那裏被戰火籠罩,死傷遍地。”有壹點他和他的同事是相同的,那就是到成都時也是坐在咿咿呀呀的轎子上的,而且坐了18天之久,每天行程僅40公裏,而從波爾多出發的全部行程花了整整四個月。
?壹到成都,白達就遇到成都北洋川軍守軍和攻城的靖國聯軍的對峙。為避免成都遭受炮擊和洗劫,經成都政界、商界的請求,白達與英國領事壹起參與攻守雙方的調解,制止了戰火蔓延到無辜百姓,也使城市免遭塗炭。兩年後,成都再次遭到靖國聯軍的圍攻,戰鬥造成大量傷亡,城裏的傷員增至數千,中外醫院皆人滿為患。由於沒有外援,成都已無財力應付,白達動員在成都的法國人籌集了壹筆可觀的援助資金,解了成都之圍。白達還有壹點應該提到,那就是他幫助建立了成都留法預備學校,頒發給希望到法國勒工儉學的中國青年從上海乘船前往法國必須的簽證,並在以後的歲月裏繼續資助留法學生。1920年8月獲得簽證的中國青年中,有壹個還不到16歲的小夥子就是鄧-XP。白達還批準了“中國朋友們”希望建立為士兵和窮人看病的私人診所,支持開辦培養醫生的學校——四川軍事醫學院和能夠生產抗天花疫苗和狂犬病血清的細菌研究所。
上個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是中國最困難和艱苦的時期,其間最後壹位法國領事博德斯是在1925年離開法國駐成都領事館的。之後,由儒維勒醫生和貝珊醫生兼顧領事館事務。1934年,法國政府決定撤銷成都領事館,但在貝珊醫生的請求下得以保留。1935年,蔣-JS還與貝珊醫生談及成渝貴戰略鐵路修建事宜,但因日寇侵華的升級而擱淺。1939年6月,貝珊醫生做了他在成都駐法領事館的最後壹件事,即建立了壹個孤兒院,收留(免費住院)和治療了100到150名因戰爭而失去家庭的孤兒。貝珊醫生與成都民眾有著深厚的友誼,也受到他們的愛戴。
1909年,與白達壹樣耗費了四個月時間,從北京輾轉西安、蘭州到達成都領事館的“不同尋常的來訪者”,是壹位叫維克多·謝閣蘭的法國海軍軍醫,曾做過袁世凱的家庭醫生;同時他還有另外壹種身份,也是他真正熱愛的職業:作家和考古學家。他不僅對成都的淺丘、平原和田間的小道很感興趣,更對成都的石板路情有獨衷:“在這裏,散步使雙腳得到享受。石板路既平整又不打滑,可以完全放心地在上面行走,不用看就可以壹腳踩下去。石板路中央鑿有槽溝供女式獨輪車使用。”在壹次考古工作開始時,他幸運地找到了壹條大船,從成都東門外的碼頭向南駛向岷江。他的考古成績主要是在廣元附近,發現了三國英雄鮑三娘墓葬遺址,還早於實際進入考古發掘60年,確定了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具體位置。
來到法國駐成都領事館的還有壹位傳奇女性,她就是亞力山德拉·大衛-尼爾。她兩次來到成都,第壹次在1923年,翌年實現了她個人也是震驚西方世界的壯舉,成為第壹位前往西-藏到達拉-薩的西方女性;第二次在1938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她從五臺山壹座寺廟的學習和寫作之地被迫西撤,歷盡艱辛到了成都。她住在貝珊醫生提供的壹個小房間裏,因為日本飛機的轟炸,她得按照政府的安排,與市民壹起到鄉村度過白天,晚上才能回到小房間裏。後來,她步行去了康-定避難,在那裏呆了5年,除了體察民風民情外,還親自編寫藏-語語法書,為旅行藏-區的法國人撰寫了藏-語實用讀本……
在上個世紀法國駐成都領事館撒離之前,領事館還做了其它大量工作,如在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和貿易發展方面,都留下了它的痕跡。
另附:
在四川省人民 政-府外-事辦公室、成都市人民 政-府外-事辦公 室的支持、協助下,2008?年?3?月?19?日,錦江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辦 公 室 及 《 錦 江 區 誌 》 、《 錦 江 記 憶 》 總 編 室 相 關 人 員 , 到 法 國 駐 成都總領事館拜訪了總領事杜滿希先生。法國駐成都總領事 館就法國於?1905?年在錦江區三聖街設立領事館這壹史實,以及《錦江記憶》中收錄的《東大街側法國領事館》中描述史實進行 了確認,並同意提供《法國與四川:百年回眸》壹書中的部分老 照片。
法國駐成都總領事館總領事杜滿希題字中文翻譯:
壹個世紀以來,錦江區和法國保持著深厚的友誼。1906?年法國第壹個領事館在該區設立,我非常高興能在?2006?年再次把法國領事館設立在同壹城區。
更好地了解這段百年歷史能讓我們在錦江區和法國之間建造新的友誼。
? 杜滿希
? 2008年3月19日,於成都
(下篇:《東大街耿家巷裏藏“潤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