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明朝北京保衛戰中孫太後到底發揮了多大的作用?

明朝北京保衛戰中孫太後到底發揮了多大的作用?

明朝的孫太後,即孝恭章皇後孫氏(1399年-1462年),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後,明英宗朱祁鎮的生母。

孫太後是壹位賢明而很有政治見識的女政治家,在明王朝英宗和代宗時期發揮了表現出她傑出的政治才能。 這壹時期也是明王朝十分艱難而復雜的時期,在外敵入侵,朝局動蕩,朝廷處於巨大的危機和困境中時,孫太後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她積極應對“土木堡之變”,立新皇帝,重用於謙等有大才的忠良大臣,坐鎮指揮北京保衛戰,後來又冷靜地應對“多門之變”,經歷了常人難以忍受的困境,挽救了明王朝的危機,使明王朝得以延續下來。

孫太後少年時便頗有美色。她父親孫忠是永城縣的主簿,經同鄉、明仁宗張皇後的母親彭城伯夫人的介紹,十多歲的孫氏得以入宮。

後來,明成祖朱棣為皇長孫朱瞻基選妃,之後,冊封濟寧胡氏為正妃,孫氏也被冊立為嬪。

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初九日,朱瞻基即位,孫氏被封為貴妃。依宮廷禮制,皇後被冊立後賜金冊金寶(印),而貴妃以下有冊無寶,但因孫氏與朱瞻基長期相處,感情很深,朱瞻基特請為孫氏破格賜金寶賜。足見朱瞻基對孫氏是特別重視的。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廢了胡皇後,改立孫貴妃為皇後。明宣宗廢後的理由是胡氏無子嗣,而孫氏有子。胡氏被廢之後,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張太後立皇太子朱祁鎮為皇帝,張太後被尊為太皇太後,孫皇後被尊為皇太後。

本來,孫皇太後可以在後宮享受太後的安逸生活了,親生兒子當了皇帝,她地位尊貴,生活奢華,可以無憂無慮了,但是, “土木堡之變”卻把她從後宮推到了當時政治舞臺的前臺關鍵位置上。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師也先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朱祁鎮壹直想展示他的軍事才能,在親信太監王振的鼓動下,他決定禦駕親征,於是,他親率二十萬大軍出征。按原計劃,明軍從大同北上後,將去邊境與瓦剌軍決戰。可是,明軍的軍務大事皆由監軍太監王振決定,將領處處受節制,無法按自己的意圖指揮作戰,而王振不懂軍事,指揮接連失誤,致使明軍屢次戰敗。

明軍士氣低落,加之風雨交加,將士們無心征戰,軍紀松懈,此時,隨軍大臣多次勸諫英宗撤軍,但王振大怒,上奏英宗令群臣到陣前助戰,可是,明軍還未達大同,明軍已經開始缺糧,士兵饑疲交加。後來,瓦剌軍尾隨明軍而來,明英宗分別派出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領四萬余騎兵前去阻擊瓦剌,但卻中了瓦剌軍事先設下的埋伏,遭瓦剌伏擊,亦全軍覆沒。隨後,英宗率剩余部隊抵達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東南),王振以自己的千余輛輜重車還未到達,下令就地宿營。土木堡旁無水泉,而各處要道皆被瓦剌軍隊占據,明軍的歸路很快被瓦剌軍切斷。八月十五日,也先遣使詐和,以麻痹明軍,王振緊急下令移營,軍隊行軍秩序列大亂。瓦剌軍乘亂攻擊,混亂中,對王振十分氣憤的護衛將軍樊忠,用棰將王振捶死,免受節制,以方便指揮。英宗身邊的將領護衛明英宗突圍,但根本無法沖出去,明英宗見突圍不成,索性下馬靜坐,等待就縛。瓦剌士兵將英宗抓去見也先,也先知是英宗,便向他行君臣之禮,並獻上各種 美食 。英宗成了俘虜。

“土木堡之變”使明軍二十幾萬主力全被毀了,王振被打死,英宗當了俘虜,明王朝失去了護衛北京的軍事力量。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瓦剌首領也先挾持被俘的明英宗,經由大同出塞修整,隨後,也先聽從被俘的太監喜寧的唆使,以送還明英宗為名,率軍直取北京,想乘機攻下明朝都城。

在“土木堡之變”的消息傳到京師後,舉朝震動,二十萬大軍全被殲,連皇帝也成了俘虜,此時,皇城中沒有皇帝,城中人心惶惶,滿朝大臣不知如何是好,他們都依仗孫太後能出來主政。

在明王朝這萬分危急的時刻,孫太後站出來了,她以非凡的政治才識,采取了壹系列緊急措施,力挽狂瀾,拯救明王朝。

首先,孫太後先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並力排眾議,下令堅守北京城

就在明英宗被瓦剌抓去的兩天後,孫太後站出來處理政事,他果斷地命郕王朱祁鈺監國。朱祁鈺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的異母弟,其母為吳賢妃。有朱祁鈺監國,朝廷才不會亂,至少有了壹個處理日常事務的監國。

緊接著,孫太後召集朝臣商議如何應對瓦剌軍即將兵臨北京城的大計。此時,戰守大計。侍講徐珵(即徐有貞)說星象有變化,極力主張遷都南京,以避開瓦剌軍的進攻,這才能保明王朝平安。其他自私怕死、只圖私利的大臣也趕緊附和,贊同徐有貞的意見。

而以兵部侍郎於謙為首的主抵派卻堅決主張堅守北京,拼死抗擊瓦剌大軍。於謙以宋朝南遷的故事為例,極力反對遷都南京,認為壹旦遷都,必將失去國土。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人都贊同於謙的主張。

孫太後仔細聽了於謙的分析和建議,他作了最後決策,決定固守北京,合力抗敵。她下令朝中官員分工備戰。

其次,孫太後與朝臣們擁立朱祁鈺即位,使瓦剌太師也先利用明英宗威脅明廷的陰謀不能得逞。

英宗被瓦剌抓走了,朝中沒有皇帝,朝中大臣十分著急,幸而孫太後讓朱祁鈺監國,但這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瓦剌太師也先還將會用英宗來威脅明廷。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左都禦史王文上書朱祁鈺,奏請其以江山社稷為重,承繼大統。當時,英宗的兒子皇太子朱見深年僅兩歲,朝臣擔心主少國疑,大臣們也都贊成王文上奏的建議。於謙、王直等大臣隨即聯名上奏皇太後。孫太後立即批準了於謙等的建議,於正統十四年(1449年)九月擁立朱祁鈺為帝,是為代宗皇帝,改元景泰;並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孫太後此舉可不容易,代宗朱祁鈺她的親生兒子,而被代宗取代而成為太上皇的朱祁鎮才是她的親生兒子。孫太後以大局為重,擁立朱祁鈺為新皇帝,表明她有寬廣的胸懷,有政治遠見,能以國事為重。 [10] 同時大規模的清算行動展開,諸多的王振黨羽紛紛落馬。 [17]

朱祁鈺登基之後,便下詔邊關守將不得聽信瓦剌的借口,現今代宗已即位,這使瓦剌意圖用明英宗的名義騙取財物、騙開關門的計策無法施行。

再次,支持朱祁鈺、於謙等清除王振余黨,表示抗擊瓦剌的決心。

在郕王攝政時,右都禦史陳鎰上奏請求誅殺王振全族,廷臣紛紛響應。朱祁鈺不敢作出決策,表示擇時再議,廷臣則抗議,此時,王振黨羽、錦衣衛都指揮使馬順站出叱斥百官,戶科給事中王竑突然帶頭攻擊馬順,眾臣紛紛圍攻,當場打死了馬順,血濺朝堂。郕王朱祁鈺害怕想離開,於謙急忙靠近郕王,扶其臂勸說其接納朝臣的建議,認為馬順罪該誅死,打死勿論。吏部尚書王緊握於謙的手表示,朝廷正需要妳這樣的大臣,今日之事,百個王直也處理不了。郕王自此對於謙也開始器重。孫太後對郕王、於謙清除王振黨羽也是支持的。

此外,孫太後下令任於謙為兵部尚書,並授予其“提督各營軍馬”大權。

“土木堡之變”後,京師最有戰鬥力的部隊、精銳的騎兵等都被英宗帶出去損失殆盡了,京城只剩下疲憊的士卒不到十萬,朝中人心惶惶,兵部侍郎於謙站出來,奏請監國的郕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以及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等,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經營籌畫部署,使人心遂安定下來。看於謙調度有方,胸有兵略,孫太後立即升於謙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戰。

但是,依照明朝的體制,兵部尚書是不能直接指揮軍隊的,為了讓於謙能全面指揮軍隊抗擊瓦剌,明代宗即位後,在孫太後的支持下,特意授予於謙“提督各營軍馬”的大權,命令在京的各營將領皆接受於謙節制,讓於謙有生殺權力,軍中凡有違抗軍令者,於謙有權先斬後奏。

孫太後和代宗給予於謙的這壹授權十分重要,使於謙有了全權指揮北京保衛戰的權力,同時也承擔著成敗的主要責任。在這壹激戰將臨的關鍵時期,於謙的軍事權力僅次於皇帝。於謙在孫太後的支持下,與代宗開始部署北京保衛戰的各項準備,於謙提拔了壹批有時間指揮才能的將領,並從各地調來兵力。同時,於謙還下令駐京部隊,日夜趕造武器,盡快裝備軍隊。此外,於謙在京城四周,皆布置了防守兵力,嚴謹把守九門。不久,兩京、河南、山東等地的勤王部隊也陸續趕到,於謙嚴整軍紀,選撥新銳將領重整軍隊,令其分守九城,並嚴令邊防部隊加緊修各處關隘。

孫太後對於謙的信任和重用是北京保衛戰得以轉危為安,轉敗為勝的關鍵,只有胸有大略,忠誠無私的於謙才有可能指揮防禦戰役獲得全勝。

可是,在景泰八年(1457年),被於謙重用的石亨將領,連他受於謙保護過的徐有貞等,趁明代宗病重,發動“奪門之變”,將廢代宗為郕王,並殘酷無情地將兵部尚書於謙、禮部尚書王直等極力迎英宗回朝的棟梁之臣逮捕下獄,並將他們殺害,釀成“天下奇冤”。朱祁鎮重登皇帝寶座之後,獨攬皇權,重用石亨、徐有貞等,打擊異己,陷害忠臣,而孫太後無力阻止,以至於於謙被害,這是孫太後的遺憾。也有評論認為,朱祁鎮是孫太後的親兒子,“奪門之變”是獲得孫太後的默許的,有這種可能性,而若是說孫太後支持英宗殺害於謙、王直等,是缺乏根據的,孫太後不會像她兒子朱祁鎮那樣,格局那麽狹窄,手段那麽狠辣。

《大明風華》這部劇,簡直把抗日神劇的那壹套雷人的技巧搬到了大明朝,導演妳好,妳以為穿越了我們就看不出來了嗎?其他就不吐槽了,有關於孫太後這個人,還是有必要說兩句的。

孫太後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後,明英宗朱祁鎮的生母。在劇中簡直跟武則天壹般英明神武,而在史料中,她只不過是壹個搞宮廷鬥爭的人而已,完全不可能帶著大明飛。更不可能穿著鎧甲帶領大明軍隊和瓦剌人打仗了 (看到這裏,我汗毛真的都豎起來了)。

她在明朝 歷史 上,最關鍵的作用,那就是將郕王朱祁鈺立為皇帝。至於其他的就不是什麽貢獻了,而是在搗亂。

壹、幹啥啥不行,宮鬥第壹名。

在劇中,孫太後又被稱之為孫若微,事實上明朝的女人,能留下名字的是真的不多。為了方便回顧她當太後之前的故事,我們姑且稱她為孫若微,她之所以能夠入宮,完全仰仗的是她的家鄉。

明仁宗朱高熾的皇後張皇後的母親,和孫若微是老鄉關系。 有這麽壹層關系在,再加上她爹孫忠是當地縣衙的主簿,所以孫若微自幼就被弄到了皇宮生活,因此她和朱瞻基是從小的玩伴。

等到朱瞻基長大以後,便娶了孫若微。不過孫若微不是正妻,胡氏才是朱瞻基的原配夫人。這麽壹來孫若微當然很不爽,時常想著扳倒胡氏。

朱瞻基登基以後,胡氏成為了胡皇後,而孫若微也被冊封為孫貴妃。問題是朱瞻基明顯偏袒孫若微,什麽規格都要跟胡皇後壹樣,孫若微儼然就是第二個皇後。

因為胡皇後生了倆女兒沒有生兒子,而孫若微給朱瞻基生了兒子,所以朱瞻基就逼迫胡皇後辭掉皇後之位,讓位給孫若微。

孫若微還假惺惺地表示,再給胡皇後壹次機會吧,等她病好了,肯定能生出兒子來。 其實孫若微心裏別提多高興了。

朱瞻基以這種無理的理由廢了胡皇後以後,果然把孫若微立為皇後。但是張太後心裏跟明鏡似的,她是朱瞻基的生母,雖然跟孫若微沾親帶故,但是她更加喜歡胡皇後。

張太後在後宮設宴的時候,孫若微雖然已經是皇後了,可是位置卻被安排在胡皇後之後,妳說孫若微高興不?但是不高興也沒辦法,誰讓張太後是妳婆婆呢?

二、媳婦熬成婆,卻把兒子差點弄沒了。

孫若微就只有朱祁鎮這麽壹個兒子,當明宣宗朱瞻基去世的時候,朱祁鎮才9歲大,壓根無法治國。

這個時候張太後扛起了大旗,成為了帝國的主人。而孫若微就在張太後的壓迫之下,又艱難地生活了7年之久。

伴隨著張太後和三楊相繼去世,孫若微這才感受到了輕松。關鍵是她不會教 育兒 子,隨便朱祁鎮在朝中亂搞。

結果瓦剌人打來了,這哥們居然要親征。孫若微無法阻止,只好讓朱祁鎮把朱見深立為太子,這才讓他出征。

土木堡之變就這麽發生了,朱祁鎮兵敗被抓,好好的太後生涯,差點也就這麽中斷了,孫若微成為了壹個沒主意的女人,只能看於謙怎麽表演了。

三、京城解圍,依靠的是於謙,不是孫若微。

電視劇誇大壹個人可以理解,但是扭曲事實就有些過分了。孫若微有上過戰場嗎?她的功績比於謙還要大?真的不能這麽瞎掰啊!

當時瓦剌人拿著朱祁鎮過來要挾大明朝,不少大臣表示要遷都南下,孫若微是沒什麽主意的,這個時候是於謙站出來表示,誰要南下誰就該殺。

在於謙的建議下,改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因為只有這樣,瓦剌人手裏的朱祁鎮才沒有任何價值。

如果立年幼的朱見深為帝,那麽瓦剌人還是可以威脅大明朝,畢竟他們手裏抓著的是皇帝的親爹。而朱祁鎮和朱祁鈺不是壹母所生,親疏自然比不上父子,朱祁鈺不可能為了朱祁鎮,放棄大明朝的利益。

孫若微其實很為難,她不是朱祁鈺的生母,但是事已至此,只有這樣才能保住大明朝的江山,因此她也是贊成的。不過她有兩個要求,第壹就是保住自己的太後之位,第二就是保住朱見深的太子之位。

這樣壹來,自己的孫子將來依舊可以繼承皇位,那麽不是他們把皇位讓給了朱祁鈺,而是他們請朱祁鈺過來臨時打工的。

京城保衛戰,在於謙的領導下,取得了巨大勝利,朱祁鈺也起到了穩定人心的作用。所以說孫若微的戲份微乎其微。

四、幫助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

誰也想不到朱祁鎮打仗不咋地,這社交是壹把好手,他在瓦剌到處交朋友,連瓦剌首領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都成為了朱祁鎮的好哥們。

在多方的營救之下,再加上也先有自己的考慮,朱祁鎮在瓦剌住了壹年多時間以後,就被也先放回來了。

壹年多可以改變很多事情,原先不想做皇帝的朱祁鈺,現在已經對權力十分癡迷,不可能再放手了。因此朱祁鎮回來以後,朱祁鈺便將他幽禁在了南宮。

此前孫若微多次探望自己的兒子朱祁鎮,至於他們談些什麽內容,史料不可能記載。但是想也能想到,估摸著有這麽幾件大事:

所以說朱祁鎮最後能順利政變,完全依靠的就是孫若微的作用。畢竟沒有其他人可以來探視朱祁鎮,只有孫太後是那個例外。

總結:孫若微扶植起來的明英宗,還是個無能之輩。

朱祁鈺當皇帝的8年,延續了仁宣之治的盛世,也恢復了土木堡之變以後對大明朝的創傷,所以是功不可沒的。

可朱祁鎮多門之變以後,把這壹切成果都給毀了。他開始重用奸臣,搞得民不聊生,甚至引發了數十萬人的起義。

就算是這樣,孫若微都不會後悔,因為朱祁鎮畢竟是她的兒子,大明朝衰敗了不要緊,但是大明朝的皇帝不是她的兒子,那就很要緊了。

參考資料:

《明史》

說起來,孫太後其實算是壹個自私的人。

道理很簡單,本來當年胡皇後是朱瞻基的結發妻子,也是他的皇後,但是最終朱瞻基為了孫妃,不惜與朝中大臣鬧翻,而且最後廢掉了胡皇後。胡皇後是壹個非常善良,同時又知書達理的人,她獲得了當時的太後以及朝中大臣的壹致認可。也正是因為如此,朝中大臣才會和朱瞻基硬扛,不希望朱瞻基廢掉胡皇後,而立孫妃為皇後。

在 歷史 記載中,主要是朱瞻基、胡皇後、太後和朝中大臣走到了 歷史 的前臺。孫妃在其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歷史 上的記載並不詳細。但是很明顯,如果孫妃不是想方設法把朱瞻基的魂給勾去了,朱瞻基會為了她,搞出這麽大的動靜嗎?

(孫太後劇照)

再說了,孫妃如果也是知書達理的人,她就應該明白封建禮教中尊卑主仆的道理,就應該勸說朱瞻基,不要廢掉胡皇後,她甘願做壹個側妃。如果是那樣,朱瞻基絕對不會鬧出那麽大的動靜。

總之,當年的孫妃,確實是壹個非常自私的人。

可是為什麽,她當了太後,尤其是在土木堡事變發生以後,她卻顯得深明大義。同意以於謙為代表的朝中大臣提出的,改立朱祁鈺為皇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這樣壹個建議呢?

這個建議,事實上是完全不顧他兒子性命的壹種做法。瓦剌之所以能夠允許他的兒子朱祁鎮存在,是因為朱祁鎮是壹個皇帝。既然是壹個皇帝,瓦剌擁有這樣壹個皇帝,就很有利用價值,完全可以用朱祁鎮來要挾明朝,從明朝那裏獲得更多的好處。壹旦朱祁鎮已經不是皇帝,只是壹個太上皇了,這也就意味著,他基本上就沒有價值了,對於壹個沒有價值的人,他的生命就無足輕重。在朱祁鈺那裏也是壹樣,壹旦朱祁鈺當了皇帝,他就會覺得朱祁鎮的存在,是他的壹個威脅。朱祁鎮要是死掉了,對他是最好的事情。

總之,朱祁鎮的性命安全沒有任何保障,這壹點,作為母親的孫太後是非常明白的。既然她明白,那麽,他為什麽不盡力保住朱祁鎮的皇位,反而同意於謙等大臣們立朱祁鈺為皇帝呢?

(朱祁鎮劇照)

有人說,這是孫太後大格局的體現,她明白沒有國就沒有家的道理。為了整個國家的安危,她才不計較個人得失,從而為明朝江山的永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我們不能說孫太後沒有這樣的思想覺悟,不能說孫太後做出的這個決策,對於確保明朝江山的穩固沒有貢獻。但是如果從孫太後的性格脈絡來看,她當時做出這個決策,其實還是為了自保,或者說,還是從自身的安危著想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還是壹種自私的表現。為什麽這麽講呢?

孫太後固然是太後,在政治生活中有足夠的發言權。但是當遇到危難時刻,她其實也就是壹位宮中的弱女子。當朝中的大臣已經商議確定,要立朱祁鈺為皇帝,然後去向她報告的時候,她是沒有另外的選擇的。也就是說,她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

不同意,大家依然會立朱祁鈺為皇帝。而且,因為她不同意,因此她在朝廷中的作用大大減少,地位大大降低。盡管可能她作為太後的地位不會變,但是朱祁鈺把自己的母親也立為太後以後,就不可能是兩宮太後,而很可能最終只有壹個太後,這個太後就是朱祁鈺的母親,她變得可有可無了。

(朱祁鈺劇照)

總之,她當時的處境是十分危險的。不順從大臣們,也沒人敢殺她,但是她就保不住自己的權勢了。以後在朝廷中,她就壹點話語權都沒有了。

反過來,只要能保住權勢,壹方面,她可以繼續過比較好的日子;另壹方面,她可以想辦法把朱祁鎮救回來。就算朱祁鎮救不回來,至少她自己下半生的生活,可以得到保障。

從這個角度來說,孫太後還是有私心的。

我們如果過高估量了孫太後在 歷史 上所能發揮的主觀能動性,這也是壹種不客觀的做法,是不太符合 歷史 事實的做法。但不管怎麽說,孫太後的這種私心,與國家大義是契合在壹起的。所以,孫太後在 歷史 評價中也是比較高的,這應該算是孫太後的幸運吧。

參考資料:

《明史》等)

前言:孫太後只不過是壹個擅長宮廷鬥爭的女流之輩,她根本不具備帶領文武百官打贏北京保衛戰的魄力和才幹。

孫太後在北京保衛戰中的唯壹功績就是:迫於朝野形勢的壓力,順水推舟地支持了朝廷主戰派,反對南遷,同意於謙等大臣擁立郕王朱祁鈺為帝、堅守北京、號召天下勤王的正確主張。

同時,擅於玩弄權術的孫太後成功地在其中夾雜了自己的私貨:要求朱祁鈺立喪師辱國的明英宗之子朱見深為太子。

孫太後名叫孫若微,是山東人。她少年時期就以美貌而聞名。她的父親孫忠是壹個小縣城裏的官吏。機緣巧合,孫若微年方十余歲,就被選入宮中。後來當時的皇太孫朱瞻基大婚,選孫若微為嬪。

朱瞻基即位成為明宣宗後,因為非常寵愛孫若微,就廢掉胡皇後,立孫若微為皇後,史稱孝恭皇後。

朱瞻基在位10年,就因病去世。於是,皇後孫若微年僅8歲的兒子朱祁鎮即位,就是明英宗。

明英宗親政之後,昏庸無能,寵信宦官王振,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壹團糟。不得不說孫若微教子無方,比她的婆婆差得太遠了。

1449年,在權閹王振的攛掇下,明英宗自朱祁鎮親征瓦剌;結果在土木堡被瓦剌騎兵包圍,全軍覆沒,朱祁鎮本人也束手就擒,成為瓦剌的俘虜。

消息傳到北京,壹時間京城內外人心惶惶;棄守北京,南遷江南的呼聲甚囂塵上。在這社稷危亡之際,以於謙為首的主戰派大臣堅決反對南遷的建議,堅決主張抵抗瓦剌的進攻。

大臣們要求擁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擔負起領導全國軍民打擊瓦剌的重任。孫太後心中是想讓太子朱見深繼承帝位的;可是,朱見深當時只是壹個3歲小孩,根本無法扛起重任。因此,孫太後只好同意由朱祁鈺來當皇帝,但是機詐權變的她卻提出要朱祁鈺立朱見深為皇太子。

大敵當前,前途未蔔,朱祁鈺與大臣們也沒有細想,就答應了下來。

在北京保衛戰期間,瓦剌騎兵兵臨城下,情況萬分危急。可是,孫太後與明英宗的錢皇後卻根本就沒有為國出壹份力,也沒有拿出壹點兒財物來犒賞守城的明軍將士。她倆反而在宮中大肆籌集金銀珠寶,送往瓦剌軍中,希冀也先能夠放回那個昏君朱祁鎮,讓他重新禍害大明的江山社稷。

所以,北京保衛戰中,孫太後根本就沒有給國家出過什麽力,更不要說像電視劇《大明風華》中編造的那樣:壹身戎裝,手握寶劍,激勵將士,躍馬殺敵了。

像孫太後這樣的人,她考慮的絕不會是江山社稷,而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她壹心想要的就是保住親生兒子朱祁鎮這壹脈的皇位繼承權,絕不能落入其他妃子所生的朱祁鈺壹脈手中。因此,在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之後,朱祁鈺聲望卓著,地位暫時無法撼動的情況下,孫太後在深宮之中潛伏爪牙,蟄伏待機。

1457年的正月裏,景泰帝朱祁鈺病重,孫太後抓住時機,支持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擁戴昏君朱祁鎮復辟,並且展開了壹場血腥的政治清算。對於力挽狂瀾的功臣於謙等人,立即處死;那些在朱祁鎮引領敵軍叩關時,敢於違命不打開城門的將領們也紛紛被清算掉......

總之,孫太後與她那個混賬兒子朱祁鎮壹樣,只貪戀權勢,壹心想的是保住自己的皇權地位,以便永遠享受驕奢淫逸的寄生生活。至於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恐怕就不值得她去浪費腦細胞考慮了;因為她知道,那些事自然會有於謙之類的人站出來,幫她解決的。

結語:在明朝那場瓦剌騎兵兵臨城下的北京保衛戰中,孫太後除了有條件地被迫同意大臣擁立朱祁鈺為帝之外,什麽作用也沒有發揮出來。倒是把皇宮中的金銀財捐獻給敵軍不老少啊。要是按照現在的法律,那可是通敵、資敵的重罪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