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家菜館在昆明到處都是,大的小的,簡單的、格調的……只要有小竹樓的地方,就站著小蔔哨,嗲嗲的叫著,忙碌著,吃傣味就是吃特色,傣家人的菜肴酸、甜、苦、辣、生樣樣俱全,他們無酸不食,在昆明,每到夏天,所有傣族菜館都擠得滿滿的,似乎沒有點酸的、辣的,根本刺激不了人的食欲。
傣味因為用料特殊,乍壹吃,可能會覺得味道有點怪,但是只要妳愛上了它,就停不了口啦!
酸辣小吃 動人食指
傣族人的“撒撇”,就像雲南其他地方的涼米線,可以當作主食,也可以當作伴餐,隨時隨地都可以來壹碗,在昆明當然沒有條件到處吃到“撒撇”,只有在傣族菜館,才能吃到。在版納、芒市等地,他們的撒撇還有苦撒,但是昆明人大多接受不了,所以流傳到昆明,大多傣味餐廳就只有檸檬撒了。
撒撇的做法很簡單,壹碗淡淡的檸檬水,裏面有紅的小米辣、綠的老緬芫荽、牛肉末、姜末、蒜末等食材,然後將傣族人自制的超細米線涮壹下,拌在作料裏,酸、辣、香,令人味蕾大開!我個人比較偏愛這道菜,所以到了每個傣味餐廳,都會先點撒撇,隆重推薦個地方,撒撇做到精美絕倫,西壩路上的德宏風味園,當然撒撇做得好的地方,其它菜也遜色不了!
特色創新 登堂入室
在翠湖邊有壹家名為花筒裙的傣家菜,從裝修的檔次和裝飾的精致上看,這裏的檔次較尋常傣味館略高壹籌,翻看菜譜,從傳統的傣菜中派生出了壹些創新菜,例如它的特色菜“魚撒”,是用魚肉經過傳統的撒撇烹制技藝制成,味道堪稱壹絕。
而大凡這樣有點檔次的傣味菜館,在菜式上要比傳統大眾的傣菜精美許多,經過他們的智慧,壹些簡單的小菜華麗轉身,榮登大雅之堂,新迎小區的金傣園、昆都後門的德宏阮家傣園、華山西路的芒市傣家都屬於這壹類型。然而,傣味菜萬變不離其中,再怎麽花哨,它仍然是在那幾位主料的基礎上加工,例如傣家黃燜雞、傣味風味魚、傣家竹筒燜肉、包燒豆腐、包燒金針菇、景頗涼雞等等。
芒市谷子遮放米,這是流傳在德宏州的壹句話,在這些傣味餐廳有個特色,就是米好,香滑柔軟,據說德宏遮放的大米都是這樣,所以他們用米也可以玩很多花樣,做成竹筒飯、菠蘿飯。
傣味家常 百嘗不厭
壹個菠蘿飯、壹盤酸筍炒牛肉、壹盤烤五花肉、壹碗雜菜湯、壹套撒撇……傣族人家每張桌子的必點菜,園西路上的傣族人家生意火爆那麽多年,昆明人都有目***睹了,要不是真好吃,哪會有這般熱鬧場景呢?常規的傣家菜,在這裏都可以吃到,在昆明,它的味道勘屬正宗了,和昆明走廊的傣族人家是壹家。
烤五花肉其實並不稀奇,希奇的那壹小碟蘸料,酸酸辣辣的,蘸著肉吃,沒有任何膩味的感覺,而且奇香無比;“喃咪”在傣味餐廳最常見的字眼,什麽菜都可以做成“喃咪”,其實“喃咪”是傣語中“醬”的意思,制作時將番茄放在炭火上燒熟,撕去皮,放在碗裏,將蔥、蒜、芫菜、香茅草、野花椒、小米辣洗凈,切細剁茸,加鹽與番茄攔勻,味酸辣清香可口;鬼雞,名字聽上去有點怕人,但是在傣菜裏面,它是點擊率最高的菜,首先要雞好,土雞為上,拌出來後口味很刺激,酸、辣、鮮、香,讓人欲罷不能。
傣族人愛吃野味,每壹家傣族菜館都能吃到炒水蕨菜、炒芭蕉花、炒甜筍等小食品,放點豆豉佐味,炒出來口味非常好,而“小蔔哨”的好身材、水靈樣想必和吃這些天然食品分不開了。
別樣燒烤 異香誘人
傣族對燒烤的喜愛程度,從西雙版納常見的萬人燒烤盛況可見壹斑。而他們的燒烤獨到在作料,小米辣、老緬芫荽、樹番茄、香茅草等等,這些作料本身就有獨特的香氣,魚肉、雞肉經過腌制,再與這些散發著自然清香的作料捆綁在壹起,用微火、大火輪番燒烤,烤過之後味道自然清香無比了!
在紅聯燒烤壹條街,每個晚上華燈初上,這裏都坐滿了吃燒烤的人,因為傣味燒烤受歡迎,於是每壹家攤點都將羅非魚夾上竹條,上面抹了紅紅的小米辣碎末,顏色鮮艷,在紅聯街口的壹家版納民族風味外賣燒烤部,它的燒烤味道濃郁,原料新鮮,每天傍晚從那裏路過,都能被那股濃濃的香味吸引,它還有舂制的米線、卷粉、黃瓜等小吃,味道正宗,吃得妳酣暢淋漓,當然如果吃辣椒不行的話,記得提醒店家少放壹點小米辣。
蘭花賓館對面新開了壹家“巖康”傣味燒烤,雖然新張不久,也聚集了不少人氣,生烤的小土雞,加上傣味的作料,味道鮮香無比,非常有特色,36元/只,看上去不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