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1991年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四個地級市。潮汕四市涵蓋11區6縣2縣級市普寧、陸豐,總常住人口1600多萬,總面積16189.5平方公裏。
潮汕舊稱潮州,是歷史文化名城,是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有“嶺海名邦、南國邦郡、海濱鄒魯、文化櫥窗”之稱,是潮汕文化的發源地、興盛地。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有美食之鄉、名茶之鄉之稱,潮菜三次被官方指定作為中國飲食文化唯壹代表參與世博會。
歷史沿革
廣東省潮汕地區自古同屬壹個市行政區,秦漢三國名稱揭陽縣,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初歷代名稱潮州府,當代原稱汕頭市,1983-1991年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市四市。
名稱來由
“ 潮州”名稱起源於隋文帝開皇十壹年(591年)以原義安郡地設置的潮州。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復”之意[1],潮汕在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初歷代名稱潮州,今港澳臺和海外仍稱潮汕為潮州。
“ 潮汕”名稱起源自中國近代第壹條民營鐵路潮汕鐵路1904 年的興建,廣為人知自1907年孫中山領導的潮汕黃岡起義,廣為使用是在1991年原汕頭市分治為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之後。
建制沿革
潮汕自古同屬廣東潮州府,是粵東首邑,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見諸史載已有2200余年。
·上古
舊石器時代,潮汕已有人類居住繁衍。
新石器時代,潮汕南澳象山文化遺址距今約8000年,是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
·先秦
夏商屬海陽國(南甌國)境;商代屬南越地;西周為揚越地;春秋戰國屬百越地。[2]
·秦漢
秦漢三國屬南海郡揭陽縣,古揭陽縣境今廣東潮汕三市、梅州、陸豐及福建漳州的雲霄、東山、詔安、漳浦、平和5縣壹帶。
·晉代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古揭陽縣境設置義安郡,析海陽縣北部設置義招縣,義安郡統領海陽、潮陽、海寧、綏安、義招5縣,郡治海陽縣(今潮州),義安郡便是潮州(今潮汕)的前身。
·隋唐
隋開皇十壹年(591年),原義安郡境設置潮州,隸屬廣州總管府,潮州統領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程鄉6縣,州治海陽縣。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復”之意[1]。
唐承隋制,仍稱潮州,隸屬嶺南東道,潮州統領海陽、潮陽、程鄉3縣。唐天寶元年(742)改稱潮陽郡,至唐乾元元年(758),復名潮州[1]。中期曾隸福建爾後復隸廣東。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和潮州部分合置福建漳州。
· 宋元
宋代仍稱潮州,隸屬廣南東路,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析潮州海陽縣復置揭陽縣,潮州統領海陽、潮陽、揭陽、程鄉4縣,程鄉縣聚居客家人,潮州下轄的海陽、潮陽、揭陽3縣合稱“潮州三陽”。
元至元十六年(1279 年)改潮州為潮州路總管府,隸屬廣東道,潮州路仍領4縣,仍轄“潮州三陽”。
·明清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潮州路為潮州府,隸屬廣東布政司,統領海陽、潮陽、揭陽、程鄉4縣,縣邑擴容,“潮州三陽”析置了饒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