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武漢有的九個門是什麽?

武漢有的九個門是什麽?

武漢老城門的歷史印記

在武昌的九座古城門中,只有七義門仍然可見,這是為紀念武昌首義70周年而重建的。

1926 10,武昌古城墻“拆除令”發布;在過去的80年裏,老城門口只留下了書面符號。

歷史上,中國大多數城市都是由政府設立的政治中心形成的,具有軍事防禦功能的城墻(和城門)成為那些歷史悠久的中國城市的主要標誌。那麽,曾經著名的老武漢城墻有哪些變化呢?武漢老城門是如何淡出人們視線的?

武昌城曾是南方重要的城墻。

中國的許多城市都是沿著河流、湖泊和海洋建造的,城墻還肩負著壹項特殊的功能-防洪。武漢的這三個城鎮屹立不倒,夾在長江和漢江之間,最容易受到兩江洪水的影響。這三個城鎮的城墻建於不同的時代,但它們都具有防洪功能。武昌城西北的濱河地區城門很少,這是出於防洪的考慮。

翻閱歷史典籍,武漢三鎮中最古老的古城武昌城經歷了1700多年的滄桑歲月,它的過去歷歷在目。

武昌有城,始於公元223年三國時期。當年,吳國國主孫權在江夏山(今蛇山)東北修建夏口城。這是壹個形勢危險的軍事要塞,方圓只有兩三英裏遠。

南朝宋孝武帝於454年在夏口城設立潁州,所以武昌當時也被稱為嬴政。在時,梁讓曹在紫金山和小龜山的北面修建了石城作為軍事要塞,北面是胡莎湖和俞家湖,南面離應城約兩英裏。此後,隋文帝於589年廢江夏縣設鄂州,改汝南縣為江夏縣。州縣都設在市內,所以武昌在古代也被稱為鄂州和江夏縣。後來,唐朝讓牛僧孺進駐鄂州,重建鄂州城,不僅擴大了城市範圍,而且用陶器和瓷器包圍了城市,武昌從此有了磚城。

武昌城在明代基本成型。1371年,朱元璋的將軍蔣夏侯和周德興擴建了武昌府城,將市區擴展到皇姑山(今蛇山)以南,周長約20英裏。城墻由陶瓷磚制成,高2至3英尺,並在城市周圍挖了壹條護城河,水深超過1英尺,有9個城門:在1535年,杜玉書古磷將大東門改為賓陽門,將新南門改為中和門(辛亥革命後改為七義門),將王澤門改為望山門,將追門改為文昌門遺址,將曹埠門改為武勝門,並更改了小東門清朝光緒年間,湖廣總督張之洞在中和門和賓陽門之間又增加了壹道門,稱為桐鄉門。

這些門現在在哪裏?年過七旬的“老武漢”、武漢文史界知名人士張教授談起此事如數家珍。

1920s開頭,壹位上海攝影師在遊覽過程中拍攝了當時武漢壹座城門的照片。門口上方的文字是:行人靠左行駛,車輛緩慢行駛,不要擁擠,不要停留。(資料圖片)

東北的忠孝門就是現在的小東門;賓陽門在古城的東部,位於今天的大東門立交橋處;東南的七壹門位於今首義路;寶安門在古城正南,在今天寶安街附近;望山門也在古城南部,在今天解放路的南端,武昌造船廠東門附近。文昌門遺址位於古城西南,在今武昌造船廠北門附近;平湖門是古城的西大門,在今平湖門水廠附近;漢陽門在古城西北,武昌曾家巷附近。武勝門是古城的北門,在虞姬橋勝利橋的拐角處;通湘門,在門外設站通行湖南,所以地址在今紫陽路東端,武昌火車站附近。

在明朝,武昌城是當時南方的政治中心和重要城墻。那裏有許多文化建築,如付雪、宮媛和文廟。

漢陽城多次被戰爭和洪水摧毀。

漢陽是壹個名副其實的古名,使用了1400年。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因漢津古城位於漢水之北,根據中國自古以來的地名命名原則,改稱“漢陽”。

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淵在隋朝的基礎上對武漢的行政體制做了壹些細微的改變:將原江夏縣改為鄂州,州治設在江夏縣(今武漢市武昌區),轄五縣;在長江以北設立綿州,轄漢陽、漢川兩縣。綿州原屬漢陽縣(今武漢市漢陽區),漢陽縣和綿州的行政機構由蔡甸臨沂山遷至龜山南麓鳳凰山(又名鳳棲山)。

與此同時,唐代地方官員開始修建漢陽城。其城址東臨長江,北依鳳凰山,南臨鸚鵡洲,西臨漢水。漢陽城周長為65,438+0,072英尺(約3.6公裏),有八個城門,即東部的迎春門,南部的沙洲門,西部的孝感門,北部的漢光門,東南部的朝天門門,西南部的漢南門,西北部的下茶門和東北部的慶祝門。這種城市建設格局影響深遠。直到今天,漢陽以縣正街為其東西軸線,其東端習慣上被稱為東門和古樓東,而其兩廂被稱為程楠和北城。

北宋時期(1122),江河泛濫,漢陽城毀於水患。直到元末明初,漢陽都沒有城墻。

明初朱元璋平定楚國後,漢陽知府程瑞重建漢陽城,其地理位置仍呈“東南臨江,西北渡鳳棲”之勢。明嘉靖三年,漢陽城周長約2.5公裏,有四個城門,分別是朝宗、鳳山、南磯和袁超。城內主要街巷縱橫交錯,城外水陸相連,交通便利,為明代漢陽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此後,漢陽城先後兩次毀於戰火。明崇禎十六年,張、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先後進入武昌、漢陽,漢陽城毀。清順治十八年,知縣屈勝寧和駐軍董分別修復了漢陽,將原城墻加高數尺,並在程楠和西城重建了城樓。鹹豐年間,武漢三鎮成為太平軍和清軍的戰場。太平軍曾經四克漢陽。此時,不僅漢陽城被毀,離西城不遠的歸元寺、大雄寶殿、羅漢堂等建築也毀於壹旦。

清光緒六年,漢陽城重建,城周長2公裏多。城東南和城西有朝宗門、南磯門和鳳山門,城北有鳳凰山天險,有壹座始建於宋代的著名寺廟——興國寺。從鳳山門到朝宗門,其中壹條通道是鄭捷,也就是今天的縣正街。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漢陽知府顏芳、知縣林瑞之主持漢陽城修繕工程,將董嬌樓改為漢江樓,讓人登樓遠眺長江。

漢陽城的最終規制是周長不到3公裏,有三個城門,分別是東朝宗門、南南極門和西鳳山門。三個城門各建有壹座了望塔,東南有壹條河和壹座水閘,北面是鳳凰山。漢口城設立了壹個堡壘來阻擋太平軍

武漢三鎮中,最繁華的城區在漢口,最現代化的建築大多在漢口。不過,在歷史上,今天的漢口是漢陽的地盤。即使在明朝成化年間漢水改道後,漢口和漢陽仍屬漢陽管轄。直到1889年,清政府在漢口設立夏口會館,漢口從漢陽劃分出去。

“五百年前,壹片荒蕪的大陸,五百年後,樓外。”這句民間諺語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漢口的歷史。與擁有數千年歷史的武昌和漢陽相比,擁有500多年歷史的漢口是壹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漢口形成於明代漢水改道之時,與武昌隔江相望,與漢陽相連,還是壹片不毛之地。明朝崇禎年間,為了防止後湖泛濫,從硚口到怡園路開鑿了壹條堤防。挖築堤壩後,在堤壩後面形成了壹條深溝,這條深溝被命名為戴宇河。清朝鹹豐年間,太平軍在江漢之間馳騁,清兵非常害怕,於是在河堤上修築了漢口炮臺。該項目今天在中山大道壹線開工。在堡外挖了壹條壕溝,打開了包括戴宇門、舉人門、李勛門、大智門和通濟門在內的七個堡門。

1905年,漢口開工建設張公堤,東起漢口堤角,西至舵落口。自建成以來,後湖10萬多畝低窪地被擡高成土地,這使漢口城堡失去了防水功能。後來,戴宇河逐漸淤塞。晚清時期,漢口炮臺被拆除重建成為主幹道,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道。如今,漢口的雛形已逐漸成型。

武昌和漢陽古城的拆除

拆除武昌古城墻的動議最初源於粵漢鐵路的修建。1890年,清政府決定修建粵漢鐵路,影響鐵路修建的武昌古城墻拆除建議隨之而來。粵漢鐵路建設因資金問題被擱置後,拆除動議也被撤銷。

1919年,包括湖北籍人士陳世英在內的62位紳士再次聯名上書,提議拆除武昌古城墻,通過拆城修路的方式連接內城和外城,以發展武昌經濟,解決當時的經濟困難。他們提出了城墻的五大“弊端”:阻礙交通;檢查繁瑣,人們出行不便;內外壁壘阻礙公共安全;空氣閉塞,容易發生瘟疫;影響城裏的生意。然而,由於龐大的拆遷工程和民國初年極其動蕩的局勢,大多數成員不同意陳世英等人的意見,而壹些成員則尖銳地回應說:“如果不拆城,就不容易分散,這會使人們封閉起來。”經過多次討論,當局多次研究未果,以至於拆除城市的討論被擱置。

1926年,國民革命軍北伐,長沙、嶽陽、賀勝橋相繼被攻克,兵臨武昌城下。然而,軍閥吳傅沛依靠無比堅固的武昌城墻進行抵抗。北伐軍傷亡慘重,最終失敗。他不得不改變攻城計劃,采取迂回戰術。在先後攻克漢陽、漢口後,於9月16日攻克鄂豫交界的武勝關,使武昌成為孤城。吳的大部分軍隊撤回到河南信陽。在長期的封鎖下,武昌守軍彈盡糧絕,最終投降。經過40多天的浴血奮戰,北伐軍於6月10入城。

在勝利後的壹次會議上,目睹攻城之難的郭沫若等人再次提出了拆除武昌城墻這壹“封建堡壘”的建議。並贏得了許多人的支持。雖然壹群來自湖北的人並不認同,但圍城之痛仍記憶猶新,難以多言。

在武昌平湖門至花地街200多米的景觀墻上,九幅油畫的內容是清代武昌的九座城門,為這個地方增添了幾分古樸和幽遠。圖為當時湖北美術學院的老師在墻上作畫。

1926 10,湖北省政務委員會作出拆除武昌城墻的決定,任命萬聖陽為拆除委員會主任,並成立武昌城拆辦。整個拆除工程由政府承擔。然而,當政府官員前往城墻的各個部分進行實地調查時,壹些辛亥老人提出了保護重要文物的建議。在視察七壹門時,張難先等人激動地說:“動這個門,就是要讓北洋軍閥睜開眼睛,痛恨辛亥革命!”隨行人員很尷尬。在參觀奧爾良大廈時,應時等人說:這是元朝的遺址,不能拆!張、史二人德高望重,官府部門不敢硬抗,所以這兩個地方最終得以保存。

隨著現狀的變化,城市拆遷的進程時斷時續。直到1929,武昌城墻被徹底拆除,護城河被填平。除主幹道外,拆除的城市地基留作築路之用,其他地方均由當時的士紳階層購買並建造。城磚被人們拿走了。從此,武昌城只有城門之名供後人憑吊。

也就是此時,在1928年,由於武漢的大規模重建,漢陽古城的大部分城墻也被拆除,剩下的西門和兩側的壹段城墻也在1950年被拆除。現在,東門、西門、南門只作為地名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只留下地名延續文化血脈。

漢口、武昌、漢陽古鎮拆遷後,地名承擔起了延續文化血脈的使命。

在武昌,晚清洋務運動期間,進行了大規模的建築、工廠和道路建設,極大地改變了城市面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變化更大,因此新地名的節奏壹直在加快。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武昌的地圖,武昌古城仍被依稀“保留”下來。例如,今天武昌的中山路基本上是沿著武昌古城的城墻基底修建的,仍有壹些與古城有關的地名,如小東門、大東門、漢陽門、七壹門、平湖門、寶安街、巡司河和新橋。如今,當我們走在這條寬闊的道路上,看到兩旁的高樓大廈和繁華的景象時,我們深深感到時代的步伐正在快速前進。

1928漢陽城拆遷後,1931武漢發生特大洪水,漢陽城被淹1多米。然而,曾經貫穿漢陽城墻東西的獻政街至今仍是商賈往來的要道。與獻政街垂直的東門正街(今蘭江路)和西門正街(今鸚鵡大道)已成為漢陽的繁華商業區。

盡管如此,古城墻的拆除仍令無數“老武漢”遺憾不已。

張教授說,城墻的範圍是固定的,但城市是不斷發展的。兩者之間必然會產生矛盾,而城墻也確實延緩了城市的發展。正因為如此,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要麽打開更多的城門,要麽拆掉城墻,為城市的發展創造條件,這是壹種必然趨勢。然而,盲目無序的拆遷破壞了文物古跡,後果也很嚴重。城墻是由勞動人民建造的,顯示了很高的建築藝術和很高的歷史價值。其中壹些已經存在了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代表了各個時代的建築工程水平,可以為旅遊業的發展和工程技術的研究服務。

保留有價值的城墻必然會影響城市的發展,所以我們不得不打開更多的城門並向郊區發展,或者幹脆在附近開辟新的地區,以解決城市發展和保護城墻之間的矛盾。Xi安就是這樣做的,既保護了古城,又開辟了新城區,使古城和新城區協調發展,相得益彰。

“壹磚壹瓦、壹廟壹院、壹街壹巷、壹歌壹詠、壹詩壹畫,這些歷經歷史風雨傳承下來的文化遺產,棲息著我們民族的歷史之魂,傳承著我們民族的精神,凝聚著我們民族的情感氣質,是我們民族血脈綿延、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也是我們走向未來、實現復興的‘軟實力’。”張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