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白族有什麽特點?說出衣服、建築、行為等的名稱。

白族有什麽特點?說出衣服、建築、行為等的名稱。

房屋主要是土木結構的瓦房。生活在壩區的白族人以大米為主食,也吃面粉。山區的白族人以玉米和蕎麥為主食。我喜歡酸辣、涼菜和烤茶。焙茶是將茶葉放在火池上的小陶罐中,將其焙黃,然後用沸水沖泡。它非常香。服裝:崇尚白色,白色的衣服比較貴。男性通常穿著白色或藍色包頭,白色雙排扣衣服或黑色立領上衣,以及白色和藍色褲子。外出時,他們經常背著包,有些人甚至帶著長刀。女性的服裝更具民族特色,因地而異。大理的婦女大多用繡花布或彩色毛巾包裹頭部,穿著白色外套、黑色天鵝絨衣領和夾克,下面穿著藍色布褲子。它們在頂部編織而成,腰部和下擺邊緣繡有幾何圖案。劍川地區的婦女都裹著黑色的發髻,她們的內衣是用藍布制成的,她們有披羊皮披肩的習慣。女性首飾包括耳環、發夾、項鏈、戒指和手鐲。婚俗:青年男女可以自主選擇伴侶,自由結婚。葬禮:埋葬。節日主要有年節、三月街、繞三節、火把節和玉壇會。禮儀:熱情好客,即使是陌生的不速之客,也會受到主人的熱情接待;“壹”字常加在人們的頭銜前,表示尊敬和親切;當客人來時,必須用烤茶招待他們。白族茶道壹般要倒三次,俗稱三茶,即第壹次是苦的,第二次是甜的,第三次是無知的。壹種是純烤茶,第二種是核桃碎、牛奶粉絲和紅糖,第三種是蜂蜜和幾顆辣椒。三茶是白族人民對尊貴客人的款待;吃飯時,長輩坐在首位,晚輩依次坐在兩邊或對面,隨時給長輩添飯添湯,熱情服務。禁忌:拜訪朋友或病人,不是在上午,而是在下午或晚上。在元旦的第壹個月的第壹天,妳不能訪問其他家庭。只倒半杯茶,喝完茶再繼續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女性生孩子,避免外人上門,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白族的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壹夫壹妻制。兒子結婚後立即分居,父母通常與小兒子住在壹起。在地主中,有幾個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同壹家族和姓氏的人不會通婚,但他們通常會與自己的叔叔和嬸嬸結婚。婚姻壹般是父母包辦的,要門當戶對。沒有子女的婦女可以被丈夫的妻子收養,沒有子女的婦女也可以收養其兄弟的子女(收養)或養子。女婿和養子為了獲得財產繼承權,不得不改變自己的名字和姓氏。

元代以前白族盛行火葬。元代以後,由於受漢族的影響,改為土葬。葬禮儀式壹般都很隆重。

大米和小麥是平壩地區白族人的主食,而玉米和收養的孩子是山區的主要食物。白族人喜歡吃酸、冷、辣等口味。他們擅長腌制火腿、弓魚、炸雞棕、豬肝等菜肴。他們還喜歡吃壹種獨特的“生肉”或“生皮”,即把豬肉烤半熟,切成肉絲,並將其與姜、蒜、醋等壹起食用。白族人也喜歡喝烤茶。

白族服飾因地而異。在大理和其他中心地區,男子穿著白色或藍色包頭,白色雙排扣衣服和黑色衣領,白色褲子和肩上繡有美麗圖案的包。大理的大多數婦女穿著白色上衣,黑色或紫色天鵝絨衣領,藍色寬褲,腰間系著刺繡絲帶的短馬甲,刺繡“百結鞋”,手臂上戴著帶琺瑯和銀戒指的扭曲銀手鐲,銀耳環右側有銀色的“三須”和“五須”。已婚者戴發髻,未婚者將發髻掛在背後或編在頭上,所有這些都用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包裹。

在白族的住房形式中,大多數壩區是“三間長房”,排列著帶有廚房、牲畜馬廄和院子的小屋,或帶有“壹前兩耳”、“三面壹墻”和“四進五天井”的瓦房,臥室、廚房和牲畜馬廄分開。在山區,大多是稻草房、“閃光房”、竹笆房或樓上樓下有馬廄的“木嬰兒床”,做飯和睡覺的地方往往連在壹起。

宗教信仰和重要節日

白族崇拜相當於村神的主人,信奉佛教。主有壹些自然之神,有壹些南詔和大理的王子,有壹些殺害人民的英雄。晚唐時期洱海地區佛教盛行。起初,“婆羅門”和深奧的瑜伽被引入,深奧的僧侶稱之為“李鬼”,那麽這是為什麽呢?名字是“壹個李巖(壹個池莉)”。元明以後,禪宗傳入內地大理,佛寺遍布全國各地,使洱海地區長期有“古妙香國”的稱號。

“三月街”又稱“觀音城”,是白族人民隆重的節日和儀式。每年的夏歷3月15日至20日在大理西部點蒼山腳下舉行。起初這裏充滿了宗教活動,後來逐漸變成了盛大的物資交流會。明清時期,來自四川、西藏和江南各省的商人來到這裏進行貿易。新中國成立後,三月街已發展成為壹年壹度的物資交流和全國體育文藝大會。火把節是另壹個盛大的節日,在每年的夏歷6月25日舉行。這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祝願豐收和繁榮的活動。那天晚上,每家每戶門前都豎起了火把,村口有壹個公共消防把手,上面插著紅綠相間的紙旗,還寫著壹些吉祥的句子。村民們舉著火把在田間遊行了壹周,以消滅害蟲。此外,還有“繞三靈”“下海遊玩”等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