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打碼頭”打出的江湖氣

“打碼頭”打出的江湖氣

“打碼頭”走出來的江湖氣

“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往江邊走”這是我聽過最具江湖氣息的武漢民謠。

這是漢正街壹位年過九旬的老爺爺跟我說的。

對此,頗感興趣,那麽,漢口江灘碼頭文化廣場走起。

漢口江灘碼頭文化廣場位於蔡鍔路的入口也就是明珠豪生大酒店對面的粵漢碼頭門內,裏面有浮雕、銅像,這個地方就是碼頭文化廣場。武漢的崛起,離不開碼頭,武漢的文化,有很大壹部分來源於碼頭。

武漢因水而起,依水而盛,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造就了武漢碼頭的文化精神和風骨。碼頭文化廣場,最直觀的就是那壹座座銅像栩栩如生。

#洋人#

#藝人#

#車夫#

#挑夫#

#船夫#

#碼頭工人#

#賬房先生#

#闊少闊太#

碼頭文化廣場,把武漢幾千年的發展歷程濃縮成壹座座浮雕,展現在遊客眼前,城市發展的脈絡壹目了然。

“大武漢”這個在每個武漢人口中津津樂道的詞,想必在當時是何等的繁華。我不禁查閱典籍回顧和反思歷史。當下“闖碼頭,打碼頭”這些詞語對我們來說極為陌生。但是我想在過去的幾百年裏,這裏的碼頭壹定每天都上演的拉幫結派,血雨腥風,自成壹片江湖。

在《漢口竹枝詞》中描述“人煙數十裏,賈戶數千家人”“石填街道土填坡,八碼頭臨壹帶河”“市聲朝喧喧,煙色晝暝暝”“十裏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我想全國各地的幫派、賈商、挑夫、商會、會館、洋人、闊少闊太、賬房先生、工人等等雲集於此。他們打著赤膊談笑風生、抽煙、喝茶、做著買賣。對了,可能還有知音號上所表演的那樣,周邊穿著旗袍匆忙走過的淑女,別離的戀人、拎著皮箱的紳士,吆喝的小販。我想這就是老人口中的“打碼頭”吧!

漢口崛起&九省通衢碑記曰: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因漢水改道,原壹片沼澤地的漢口淤積成“澤國舟為市,入家竹樓起”的新興商貿港城。明末戰火壹度使漢口化為廢墟,但二三十年後,又迅速恢復,成為“十裏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的不夜港。碑記曰: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清廷規定漢口為兩湖地區的淮鹽分銷口岸,使其有“鹽務壹事,亦足甲於天下”之譽,“九州百貨備集之所”。乾隆年間(1736年——1795年),漢口已發展成“人煙數十裏,行戶數千家、典鋪數十座,船舶數千萬,九洲諸大名鎮皆有讓”的鼎盛期,有“九省通衢”之稱。

武昌禁煙碑記曰:1838年前後,武漢達官貴人、平民百姓吸食鴉片成風,當時到武昌上任的湖廣總督林則徐拍案而起,擬就《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折》,隨即在漢建禁煙局,制定地方法規,展開禁煙,成效卓著,開全國禁煙運動的先河。

漢口開埠通商碑記曰:1863年,漢口正式開埠通商前後,西方列強十余國的數百余家行商接踵而至,相繼瓜分城市土地,劃定租界,開辦洋行、工廠、銀行,並在長江水域和陸城建碼頭、修倉庫、辟航線,以控制武漢市場、向內地掠奪資源,使武漢港突變為半殖民地港口。

近代工業的興起碑記曰:1889年,張之洞調任湖廣總督後,在武漢興辦了壹批近代軍工及民用工業: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設立織布、紡紗、繅絲、制麻四局,並籌辦鐵路、推廣郵政、發展電訊,為武漢工業近代化特征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長江在咆哮碑記曰:1927年1月3日,為慶祝北伐勝利,漢口各界群眾在江漢關附近集會,遭英帝國主義水兵武力鎮壓,海員工人壹名當場身亡,碼頭工會會員壹名重傷,與會群眾三十余人受傷。5日,武漢各界數十萬人冒雨在沿江大道示威遊行,壹舉收回英租界。?

古往今來,我對武漢的這些“淘金者”們的敢打敢拼、積極進取、包容豁達精神深深表示敬畏。無論妳是誰,無論妳來自哪裏,無論妳年老年少,只要妳敢拼敢做,相信妳壹定能在武漢這片“江湖”裏出人頭地、安家立命。

改革開放後,隨著陸運、空運的迅速發展,碼頭運輸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有人說武漢碼頭文化過於火氣重,武漢方言比較粗魯,別有壹種江湖的狠氣。在這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也有人在思考著將這荊楚文化是繼承或者遺忘。武漢碼頭經濟文化已落下帷幕,等待我們是高質量高速發展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前輩敢打流血,我輩也應自強不息,碼頭的江湖已不復存在,但“打碼頭”精神會引領著我輩青年復興“大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