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是最熱鬧的民族之壹,壹年中有很多節日,和中西方節日並重的香港壹樣多。著名的節日有三白街、繞三魂、石寶山歌會、蝴蝶會和浴佛節。這些節日代代相傳,歷史悠久,民族風情濃郁,異常熱鬧。此外,白族和漢族壹樣,每年正月初壹至初十都過春節,農歷七月十五是祭祖節。白族人民過春節的序幕始於農歷臘月末。主要活動有殺豬、腌臘、火腿和白族風味食品“豬肝”。大年二十九這壹天,全家人把當年的年畫和對聯都清理掉了。白族過節有很多禮儀禁忌。在元江縣白族人民壹年壹度的三月集會或田字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人在農歷新年的第壹天不允許用刀、挑水、潑水或掃地。怒江白族人民在除夕夜晚餐前祭祖時,禁止外人在場。除夕之夜,妳應該把借給別人的東西拿回來,否則來年妳就找不到錢,妳就不會有豐富的食物。因此,從別人家借的東西必須在除夕之前歸還給別人。農歷正月初七是婦女節。女人不做飯、挑水或做任何其他工作,而是盡情享受。男人節在農歷九月初九,男性休息。雲龍縣的白族人不允許在七月半四處遊蕩。
除夕早上寫春聯。白族人民很早就使用漢字,寫對聯的歷史悠久。它是中國著名的楹聯之鄉。不僅村裏的長輩能寫出工整、意境高雅的對聯,家家戶戶的人也以張貼自己的對聯為榮。更有趣的是借用漢字書寫的白色對聯。中午,白族家庭主婦去村裏的主廟祭祀主。這種思想是“這片領土的主人”,是村莊的守護神,是白族人民獨特的宗教信仰。晚上,全家人圍坐在壹起吃晚飯。餐桌上必須有壹道白族特色菜“酸辣洱海魚”,這意味著不止壹年;將糯米蘸糖吃,表示來年生活會很甜蜜。晚上,白族婦女要準備第二天的菜肴,並把她們的水缸裝滿水。按照白族春節的習俗,大年初壹禁止動菜刀、挑水、掃地。男主人在火坑旁的砂鍋裏燉肉。深夜,全家人圍坐在溫暖的壁爐旁,帶著溫暖和喜悅壹起迎來了新年。
上初中的第壹天,按照慣例不去別人家,而是去外面玩。早上,白族家庭主婦先在院子裏拜天地,然後在大廳裏祭拜祖先,最後在大門口祭拜後才出門。吃完元宵後,大人和孩子都出去參加各種慶祝活動。鞭炮齊鳴,村寨響起歡快的白族嗩吶,小夥子敲著八角鼓,姑娘們唱著白族調打著霸王鞭,在村中心的大慶樹下載歌載舞。“洞經會”和“荷塘會”等群眾組織帶領舞龍隊和財神走街串巷,家家戶戶競相邀請龍和財神到家裏唱歌跳舞以求好運。每當財神唱出吉祥的祝福語時,人群中就會爆發出“謝金口”的歡呼聲,壹會兒鼓聲四起,村子裏到處都充滿了歡樂和慶祝。
大年初二可以走親訪友,孩子們終於盼來了親戚朋友給的壓歲錢。這壹天,白族人民的習俗和活動豐富多彩。在白族春節的習俗中,在臘月結婚的夫婦會拜訪男女雙方的親戚,俗稱“邀請新娘”,親戚會向新娘贈送各種禮物。當天,洱海附近的白族群眾經常在洱海東岸的青山村結對觀看古老的白族宗教祭祀活動“登刀梯”。十幾米高的梯子上綁著幾十把鋒利的鋼刀,刀刃朝上。巫師手捧公雞,赤腳爬上刀梯頂端,嘴裏嘟囔著什麽,朝拜四方,祈求四季平安。巫師毫發無損地回到了地面。龍舟比賽在海東的鄉村很流行。遠處三塔挺立,蒼山含黛,山頂積雪與山腰玉帶雲霧相映。洱海藍色的水面上,壹艘小龍船就像壹幅畫。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白族民間傳統節日火把節。這是白族人民在秋收前夕祈願豐收、祈求安康的祭祀活動。六月壹到,人們就準備節日火炬,用八英尺長的小松木或易燃的雜木刺穿火炬,楔入晾幹備用。在節日的這壹天,人們白天聚集在壹起殺死龍王,家家戶戶宰殺紅白公雞祭祀雷神,這樣天氣好,沒有病蟲害,六畜興旺,五谷豐登。晚上,每家每戶都在門前點燃壹個把手,村子裏壹片光明。群眾點燃篝火,巡視田地,以顯示害蟲已被消滅,莊稼正在茁壯成長,秋來獲得了豐收。然後將火炬集中在村口的路邊,兩個火炬相疊而立,多個火炬依次排列,開展群眾跳火炬比賽。誰跳的火把多誰就是英雄。在節日的夜晚,各種年齡的人,無論男女,都有興趣用火炬跨越壹個跨度並環繞全身,這表明他們健康和健康。在火把的幫助下,各家各戶在門口搭起小桌子,桌子上放著壹碗清水、壹碗炒飯和壹只雞腿,壹位老人坐在門中央“喚魂”。而五月端午全家人所穿的五顏六色的“靈魂線”將被取下並焚化,並在吉日燃燒邪惡和清除汙穢的同時祈禱家人的靈魂回家占有自己,以使全家人健康和健康。節日之夜的白族村,火炬熊熊燃燒,群眾喜氣洋洋。人們祈求好運和幸福,並祝願莊稼豐收,這是壹個炎熱和光明的景象。
在白族的春節習俗中,白族還有壹個重要的習俗——潮汕會。大理雞足山是壹座佛教名山。整座山有36座寺廟和72座寺廟,與峨眉山、五臺山、普陀和九華齊名,是葉佳德高望重的道場。根據佛教傳說,釋迦牟尼涅槃後,他的大弟子德高望重的葉佳來到雞足山定居,等待彌勒佛成佛。每年農歷正月初壹至十五是潮汕會。雖然是初春,雞足山已經是鳥語花香,春意盎然。山民來到雞足山,向各寺院的佛像獻上香火和水果,並捐獻功德。朝拜者最後會去雞足山的頂峰金頂寺觀看東方的日出,西方的蒼耳和北方的玉龍,以及南方的祥雲,這是千裏之外,但看到春天和寧靜使人心胸開闊,神清氣爽。春節前結婚的白族新人也成雙成對地來到潮汕許願,祈求生活幸福和愛情甜蜜。
各地的女裝各不相同。在大理地區,經常用繡花布或彩色毛巾包裹頭部,穿著白色外套和紅色馬甲,或淺藍色外套和黑色天鵝絨衣領的外套。右襯鈕上掛“三須”“五須”銀飾,腰間繡短腰、藍寬褲、繡花鞋。已婚者戴發髻,未婚者將發髻掛在背後或編在頭上,所有這些都用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包裹。在白族姑娘的頭飾上,有壹個非常熟悉的詞,那就是:浪漫愛情。解說:白族姑娘的帽子,惠子垂下來是下關裏的風;華麗的花飾是大門上的花朵;帽頂的潔白是蒼山的雪;彎曲的形狀是洱海月亮。
婦女的頭飾更是五顏六色:大理的未婚婦女將發辮梳起來放在花頭手帕外面,然後用花絲帶纏繞,左邊掛著壹束白色流蘇;結婚後,辮子改為發髻,置於頭頂,用染有染料或蠟染的藍布手帕包裹,並用素布條包裹。於風、鄧川和洱源的女孩喜歡穿“鳳凰衣”;有的地方,花用毛巾包著或辮子纏在頭上,再纏上壹束紅繩;有的地方,頭飾是“壹片瓦”;有些地方的頭上覆蓋著多塊頭布,最外面的壹塊布上繡著白族人喜歡的圖案。在它周圍纏繞各種顏色的頭繩特別漂亮。女人喜歡戴玉或銀手鐲和吊墜耳環。城市居民大多穿漢服,年輕人熱愛時尚。
白族人民重視節日,幾乎每個節日都有壹種或幾種適合該場合的食物。比如春節吃叮叮糖、泡米茶、江宅飯;在三月街吃蒸糕和面條;清明節吃什錦涼菜和“齋項燕”(油炸酥肉);端午節吃粽子、雄黃酒;年節吃新豆、嫩瓜、老雜糧拌新米;火把節吃甜食和各種甜食;毫無節制地吃羊肚菌、檢查魚和肉;中秋節吃白餅、醉餅;重陽節吃肥羊;在冬季的至日吃油炸谷物和羊肉農場。
白族人過去用“喜洲土八碗”舉行婚宴,其中包括八道熱菜:紅肉燉紅曲;蛋糊炸酥肉;加入醬油和蜂蜜蒸五花三線豬肉千張;紅薯或土豆蒸肉;用豬頭、豬肝和豬肉腌制的幹香;白扁豆裹上肉末和雞蛋碎;木耳、豆腐、水、雞蛋絲、菜梗做成的雜碎;竹筍炒豬肉條。此外,每位客人都有壹包椰子。
白族也有飲食禁忌,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元旦的第壹天不使用鐵刀。家庭主婦應該安靜地做飯,而不是吹火,並且必須去井裏“汲取新水”。在家做飯,壹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紅色食物,不能在做紅包菜時進麻花,長輩坐在晚輩上伺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