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菜肴的文化
精致的調料搭配簡單的菜肴。法國菜講究食材、烹飪時間、菜品搭配、選料新鮮度、不同地域菜品的多樣性以及烹飪的精致性、合理性、藝術性都在其他西餐之上。常用的香料有:百裏香、迷叠香、月桂、歐芹、龍蒿、肉豆蔻、藏紅花、丁香花雷,還有上百種醬料,不僅註重味道的細微差異,還考慮了顏色的差異。相比於種類繁多的食材,菜品只有十幾種。點菜的順序是:涼菜或湯是第壹道菜。雖然菜單上有許多種“第壹道菜”,但妳只能選擇壹種。上菜之前,會有壹個面包。吃完後,服務員會幫妳撤盤,然後上第二道菜。第二道菜是湯,美味的法式湯,濃濃的肉湯,清淡的蔬菜湯,美味的海鮮湯。第三道菜是壹頓飯中的主菜。主菜是各種“排骨”,比如雞排、魚排、牛排、豬排。這種所謂的牛排就是去掉骨頭和刺的幹凈的肉,然後澆上壹種獨特的汁液,味道鮮美,食用方便。然後是甜點,可以是水果、咖啡、蛋糕或者冰淇淋。法國特色美食有馬賽的“普羅旺斯魚湯”、鵝肝、巴黎龍蝦、紅酒野雞、雞肝牛排、烤蝸牛等。
第二,餐飲文化
法國人非常重視用餐的禮儀,餐具的擺放是飲食文化的內容之壹。在法國,餐具最簡單的擺放方式是:盤子放在前面中間,餐巾放在盤子裏,叉子放在盤子左邊,刀叉放在右邊。盤子前面,從左到右依次是水杯,紅酒杯,白酒杯。法國人不僅註重用餐禮儀,還特別追求用餐的情調。法國人甚至賦予了同桌吃飯的哲學意義,把同桌吃飯視為壹種連接感情、結交朋友的高雅樂趣和享受。壹位世界級的美食家曾經說過:“妳可以通過感受餐桌上的用餐氛圍來判斷這個國家的整體性格。”所以法國人對食物的態度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更是為了享受生活。享受壹頓正式的法式大餐需要四五個小時,從開胃菜、海鮮、肉類、奶酪到甜點。雖然手續繁雜,但重要的不是吃了多少菜,而是如何在品嘗美食的同時,充分享受餐廳的高級氛圍,欣賞餐具和食物的搭配。
第三,咖啡文化
咖啡文化也是法國的壹大特色。從1686開始,意大利西西裏島的商人來到這裏,創辦了第壹家咖啡館,巴黎的咖啡館壹直紅紅火火。巴黎內外,人行道、廣場、花園幾乎隨處可見,生意興隆。咖啡與法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從早餐的羊角面包牛奶咖啡,到法國上班族的下午茶。咖啡伴隨著法國人的生活,所以對於各地的咖啡店來說並不奇怪。法國的咖啡文化源遠流長,並不是吃吃喝喝那麽簡單。壹杯咖啡加上壹下午的陽光和時間,就是典型的法式咖啡。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隨意的態度和舉止。法國人喝咖啡講究環境和心情。他們在路邊的小茶幾邊看書寫字,邊聊邊打發時間。自上世紀以來,咖啡館往往成為社會活動的中心,知識分子辯論問題的俱樂部,甚至成為法國社會和文化的典型象征。白色的桌子,藍色的咖啡杯,迎風飄揚的遮陽篷,忙碌的服務員,當然還有悠閑的風琴,這些都是法國咖啡館的特色。這些咖啡館誕生在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街、蒙馬特和蒙帕納斯,然後走向輝煌。法國文藝的新思潮在這裏生根發芽。這些咖啡館也見證了法國文化從萌芽到繁榮。
第四,酒文化。
法國葡萄酒文化隨著法國的歷史和文明而成長和發展。酒文化已經滲透到法國宗教、政治、文化、藝術、生活的各個層面,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葡萄酒作為法國人日常餐桌上的必需品,已經成為法國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法國作為世界葡萄酒的主要生產國,擁有65,438+00個葡萄酒產區,品種繁多,其中波爾多和香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在餐桌上,法國人也非常註重酒和菜的搭配,比如餐前喝壹杯清淡的開胃酒,吃沙拉、湯、海鮮時喝白酒或玫瑰酒;吃肉時喝紅酒,飯後喝壹點白蘭地或甜酒。香檳是用來慶祝的。
第五,奶酪文化
戴高樂將軍曾感嘆:“誰能管理壹個有246種奶酪的國家?”事實上,目前fromage的奶酪種類多達487種,這意味著法國人壹年365天,每天都可以吃到不同種類的奶酪。因此,奶酪也是法國餐桌上每壹餐的必備品。法國奶酪大致有八種:新鮮奶酪、帶花皮的軟奶酪、帶水洗皮的軟奶酪、藍奶酪、山羊奶酪、未成熟的硬奶酪、成熟的硬奶酪和融化的奶酪。吃奶酪也是壹門藝術,正確的搭配方法更能感受到它濃郁的風味。壹般來說,溫和的奶酪必須配以柔和的葡萄酒;口味偏鹹的奶酪要搭配濃烈的紅酒。新鮮、初熟的奶酪應選擇質地酥脆的法式面包,濃郁、陳年的奶酪適合口味較重的全麥面包。法國菜的形成及其獨特的飲食文化是多種因素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