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飲食人生

飲食人生

飲食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似乎壹直都密不可分,從上古茹毛飲血以生存為目的的覓食到越來越精致的諸如鵝肝醬、水晶燕窩之類的味覺純享受,飲食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禮記·禮運》有雲“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無疑更是給了我們的饕餮之心壹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讓我們微笑著為自己辯護--美食無罪;文學上的引用更是不勝枚舉:由張愛玲的那句“人生是壹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引出了如今風靡網絡的‘人生是壹張茶幾,上面擺滿了杯具,餐具。”;那句每每杯酒交歡之後曲終人散之時嗟嘆的“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鐘鳴鼎食”的奢華,“不棄糟糠”的骨氣,“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豪情……似乎都在說,飲食,即是人生。

飲食是壹種鄉愁。

如同《晉書·張翰傳》所記載的:“張翰在洛,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苑菜蒓羹、鱸魚膾,曰:‘人生貴適忘,何能羈宦數千裏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這故事,自此成為傳世佳話,而“蒓鱸之思”,也就此成為了思念故鄉的代名詞。昨日朋友返家過年,萬分時分欣欣然發來壹條信息,說他剛吃過飯,是在自家菜畦裏拔的菠菜和小白菜,冬夜裏剛吐露嫩芽得青蔥壹片,帶著水珠就被攔腰折斷,放進清水稍微晃動洗掉泥土就可以丟進鍋裏,伴著酸辣面條湯的濃郁,再倒上剛剛拿來的波爾多紅酒,感嘆人生得意不過此時,還不忘興致勃勃地發給我張圖片,戲稱為原生態無汙染純有機高度綠色環保的健康食品,平時挺嚴肅的壹個人突然顯露出孩子般的頑皮,仿佛是因為又回到了母體般的不加掩飾的純樸,不由得看得人笑意盎然。

飲食是壹種回憶。

他鄉偶遇故裏之人,談性壹起便去茶館小坐,相談甚歡之時壹道涼拌馬蘭頭端上了桌子,只是簡簡單單的壹道涼菜,這七尺的漢子卻突然眼圈紅了,他說他想起了小時候了……每每春遊的時候都會去挑馬蘭頭,壹個竹籃子,壹把小刀,就可以在山野阡陌消磨壹下午,提著滿滿壹籃鮮嫩的馬蘭頭很驕傲地回家給外婆,其實馬蘭頭的做法很簡單,摘去老莖洗凈幹,在煮開的水中滾上壹圈,撈起來,擠幹切成細末,再放點醬油、白糖和麻油拌勻撒上切成丁的豆幹就完工了,但那翡翠般的碧綠,星星點點的碎玉,入口爽之的清香總是讓人年奶奶不忘……他說他想起家鄉那老爺子了,他總是喜歡靜靜地坐在太陽底下,喜歡燙壹壺黃酒,就著黃魚幹和花生米,細細嚼著那馬蘭頭,表情安詳而自得……他說他想起初戀的女子了,纖秀,清純而從容,挽了竹籃,壹身藍色印花布的衣裳,姍姍地行走在河畔的粉墻黛瓦,現在是不是已經嫁做人婦,閑閑地綰著青絲,素手調羹呢?

飲食是壹種趣味。

黑柳徹子在《窗邊的小豆豆》裏描寫,巴學園的孩子們總是會在吃飯前唱校長先生自己改詞的《飯前之歌》:好--好—嚼啊/好吃的東西/嚼啊,嚼啊,嚼啊,嚼啊/把好吃的東西……然後唱完這首歌以後大家才可以說:“我吃啦!”呼啦壹聲大家都向食物開動,想象壹下都覺得很可愛,壹群小臉粉嘟嘟的天使娃娃,張著小嘴奶聲奶氣地唱“好吃的東西/嚼啊嚼啊”該是多麽富有童趣的事情呢。壹個在公司做白領的朋友極愛下廚,偶爾過去蹭飯看她在廚房裏壹折騰就是幾個小時,還不時開發點奇思妙想的新菜式,她常說,其實鍋竈桌臺是個蠻溫馨的地方,金針菇小小圓圓的傘頂著清瑩透澈的水珠,油壹放進鍋裏煙霧頓起,嗞嗞的聲音弄得整個廚房都很熱鬧,還有熱氣騰騰的豆腐魚頭湯……雖說這種炒炸煎的烹飪方式不是太健康,可是家嘛,真的就要這樣才會有家的味道呢。

飲食是壹種態度。

廚師有時候是某種意義上的詩人,死於忠誠和名譽。路易十四的禦廚瓦臺爾,因為在國王大排宴席的時候第壹道菜沒能按時上,羞憤難當,當即仗劍自殺;拿破侖的總廚吉皮埃,在跟隨主子從莫斯科班師的途中,寧可凍死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職務;38歲的巴黎名廚阿蘭·齊克因為飯館被米其林雜誌降了級在自己飯館的樓上操起壹把手槍,對準心窩轟了下去;52歲的法國名廚盧瓦索,不能忍受自己的餐廳評分被從19分降到了17分,覺得遭到極大地羞辱,在家裏用來福槍自殺身亡……光榮與夢想,這個詞語無疑很好地詮釋了大師們對飲食的態度,也是對生活的態度。就像阿蘭·齊克生前對朋友說過這麽壹句話:“我覺得有壹點像是壹位將軍被撤銷了軍階。”

飲食是壹種享受。

小時候最大的理想就是做壹個美食評論家,也就是幻想中的食神,因為覺得如此便可以到處走,到處吃。濃茗美酒,山珍海味,人生豈不樂哉?且不談冬夜“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壹杯無?”的愜意,也不談“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的詼諧,光是聽到袁枚為豆腐折腰的典故已可讓人心向往之。野史載,“南袁北紀”之壹的袁枚好吃,也懂得吃,有壹天,有壹個名士,請他吃豆腐,是用豆腐和芙蓉花烹煮在壹起的。豆腐清白如雪,花色艷似雲霞,吃起來,清嫩鮮美,嘆為觀止。袁枚急請教做法。主人秘不肯傳,笑道:“古人不為五鬥米折腰,妳肯為豆腐三折腰,我就告訴妳。”袁即席折躬,躬畢大笑,說;“我今為豆腐折腰矣!”主人告訴他這個菜叫“雪霞美”,以豆腐似雪,芙蓉如霞而得名,並告訴他如何烹調。袁枚歸家後如法炮制。毛俟園吟詩記此事雲:“珍味群推郇令庖,黎祁尤似易牙調,誰知解組陶元亮,為此曾經壹折腰。”他所著《隨園食單》壹書,詳細記述了自我國十八世紀中葉上溯到十四世紀的三百二十六種菜、肴飯點,大至山珍海味,小至壹粥壹飯,無所不包。真是味兼南北,美饌俱陳。做人如此,夫復何求?

在外時朋友閑聊,總是會提到家鄉的菜,壹朋友每每看到飯店裏端上來的魚香茄子就激動不已,但壹口後就開始搖頭,說不如家裏的手藝。想起蔡瀾先生的《談吃》裏寫到:喜歡談吃的人,生活條件壹定很好,但錢不必存留很多,沒有那種必要,只有那些暴發戶才窮兇極惡地猛吞著鮑參肚翅,魚子醬或黑菌白菌”。是啊,真正悠閑的人,聊來聊去,無非都還是媽媽做的那壹道魚香茄子。

飲食,是壹種塵世的喧囂與快活。不如就讓我們好好享受這壹道飲食人生吧,微醺,微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