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和大清兩大美食界高手留下的美食集,壹直都想好好拜讀。袁大美食家說,飲食的境界和學習的道理是壹樣壹樣的,都要先學習了解再動手實踐。“豆腐煮得好,遠勝燕窩;海菜若燒得不好,不如竹筍。”飲食,是大雅學問。
我不敢傷了這大雅,就算此刻“康乾盛世”南北各地326種美食方子就在眼前,雖喜好做菜但並沒有急於躍躍欲試的沖動。看美食單前,赫然入眼須知單20條,戒單14條,首篇是大美食家作的序,寥寥幾百字雖是為吃食做的引子,卻道盡天下乾坤,我為因“吃食”而聞名他深感不安。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國西周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制作禮樂,天下大治。周公設立三監,營建洛邑,制禮作樂,對飲食很講究,現在所說的八珍之名都是那時留下的。當時詩人贊美周公“籩豆有踐”,是說宴會上的杯盤碗碟都排列得整整齊齊,(籩是古代祭祀和宴會時盛裝果品的竹器,豆是陶制或木制的容器,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物的),比喻周公治理國家井然有序。有壹個叫凡伯的人,是皇室宗族、周幽王的權臣,也學周公大擺宴席,可是人們都撇嘴嘲笑,妳有何能何才何德?竟也效仿周公,該吃粗糧的卻吃精米,指責凡伯治國無方、品質不良。吃飯也能反應人的地位,有德者居之,眾人才服氣,古人對於飲食竟如此看重!
其他如《易經》說到烹飪,《尚書》說到調味,《論語?鄉黨》《禮記?內則》也瑣細地談了壹些飲食方面的事。孟子雖然輕視講究吃喝的人,可是他卻說過“饑不擇食,吃的就不是正味”的話。由此可見,任何事情要做得對,做得好,不是輕易說說就能辦到的。《中庸》說:“人沒有不吃不喝的,卻很少有人懂得美味。”《典論》說:“壹代做官的顯貴者,才懂得建築舒適的房屋;三代做官的顯貴者,才懂得服裝飲食之道。”古人敬神祭祖時,進魚的朝向、割肺的方法都要按規矩行事,不可馬虎。孔子和別人壹起唱歌,聽別人唱的好聽,虛心請教,請別人唱給他聽,自己反復練習後,才和別人再壹起合唱。聖人對於這麽微小的技藝都如此重視,取長補短完善自己。
這種知知益善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態度,我非常崇拜。每次在誰家吃過美味菜肴後,我總是叫家裏的廚師去拜那個人家做菜的廚師為師,(讀到此,詳釋為什麽世人只慕他為美食家,原來本人不會廚藝)。四十年來,搜集了很多美味食物的烹調方法,有些壹學就會,有些學到了六七成,有些只學到二三成,還有的可惜竟失傳了。我都孜孜不倦地向人問清了方法,把它們聚在壹起記錄成冊加以保存。有些雖然記得不清楚,但也記下是誰家的是什麽菜,以此表達我的仰慕之心。虛心學習,我認為就應該是這樣。記下的都是壹些死方法,靈活的廚師不壹定會被限制。我也知道就算名家著作也不壹定全對,不可能壹味去向舊書堆裏尋找方法,但根據書中所說的去做,大致上是不會錯的,臨時要辦酒席,也容易說出壹些名堂。
有人問:“人和人不壹樣,壹個人壹種口味,就像長相,壹個人壹個模樣。妳喜歡吃的,未必別人也喜歡;還有,每個人悟性不壹樣,手法也不同,能做出和妳壹樣的美食嗎?”我回答說:“照著那方法去做,原則上不會相差很遠的。我雖然不能強求眾人的口味與我相同,但不妨把它傳給同好的人。飲食雖小,但我這樣做卻盡到了把好的東西傳給別人的為人之道,就不覺得有什麽遺憾了。”至於《說郛》壹書所記飲食的書有三十多種,陳眉公、李笠翁也有這方面的著述,我曾經照著試做過,但做出來的菜卻都刺鼻而又難以下口。那大多是無聊文人牽強附會,就不采納了。
孔子曰:“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講的就是壹個“吃”字。有人為了“果腹”,有人愛吃,有人能吃,有人懂吃,還有人知味,這種人會吃懂吃,知道吃的道理。
明日拜讀“須知單”,願我能知味,尋常壹菜壹飯中也吃出無邊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