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壹只蝸牛,也是生活中經常掛在嘴邊的壹顆螺絲釘。類似的產品還有很多,延伸出很多經典美食,比如燒烤攤的麻辣炒螺絲、又臭又香的螺螄粉。
蝸牛呢?
常見的食用蝸牛
田螺:學名中國圓田螺,主要分布在淡水湖泊、水庫和稻田溝渠中。它的尾巴是尖的,外殼很薄,主要是黃綠色或黃褐色。它耐寒怕熱,喜歡鉆進土裏避暑。
石蝸牛:因其堅硬的外殼而得名,也稱為坑蝸牛,喜歡吸附在幹凈的石頭或鵝卵石上。身體略長,體表黑色。因為肉質大多比河螺小,更適合用來做湯底。
泥螺:與生活在河邊的蝸牛和蝸牛不同,泥螺主要聚集在海裏,隱藏在海灘附近的沈積物表面。外觀也與頂級大相徑庭;泥螺在浙江特別受歡迎,尤其是在寧波。
不能食用的蝸牛
福壽螺:和蝸牛很像,主要區別是福壽螺是淡黃色的,尾巴很短。它原產於中美洲,傳入中國後對水稻生長有害,且含有大量寄生蟲,不建議食用。
蝸牛獅:這只蝸牛獅並不是螺螄粉中的壹堆獅子,而是生長在滇池、洱海等雲南高原湖泊中的蝸牛獅。它也被稱為內陸蝸牛湖,因此因其數量稀少而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如何處理和烹飪蝸牛
吐沙處理:因為螺螄經常埋在土裏,本身就有很多沙子,所以買回來的螺螄需要吐沙處理。可以把洗好的蝸牛放入清水中,加入少許香油和鹽(不要放很多鹽,因為蝸牛主要生活在淡水中),建議吐沙6小時以上,中間最好換水1-2次。
減去尾巴:在烹飪蝸牛之前有必要切斷尾巴,因為尾巴是蝸牛的消化系統,容易產生寄生蟲等。切掉尾部也有利於撬出螺肉。
烹飪蝸牛:蝸牛很容易殘留寄生蟲,因此在食用前必須徹底煮熟。在烹飪之前,您可以先用沸水將其煮沸,然後加入調料將其翻炒,最後加水或啤酒燉煮15-20分鐘。田螺的美味值得耐心等待。
關於螺螄粉的那些事?
蝸牛食品-廣西柳州螺螄粉
說起螺類食物,不得不提又臭又香的螺螄粉,這是廣西柳州的代表性食物之壹。其制作技藝已於2020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人可能會好奇,為什麽大部分螺螄粉都不含螺肉呢?
那是因為蝸牛是用來煮湯的,而螺螄粉的湯頭就是螺螄粉的靈魂。湯底由蝸牛(大多是蝸牛)、豬骨、胡椒和天然香料組成。它需要用小火烹制,搭配陳年大米制成的幹米粉,來壹場舌尖上的冒險。
螺螄粉的氣味不是來自蝸牛,而是來自粉末中的酸筍,酸筍由新鮮竹筍發酵產生硫化氫和其他氣體,因此具有臭味。
為什麽螺螄粉聞起來很臭,吃起來很甜?
因為我們的嗅覺分為鼻後嗅覺和鼻前嗅覺,當我們把食物放進嘴裏時,隨著溫度的變化和各種酶的參與,鼻後嗅覺與鼻前嗅覺相比會發生變化。這個原理也可以應用於臭豆腐和榴蓮等發臭的食物,而且因為每個人鼻腔內的嗅覺感受器是不同的。
這也導致不同的人對這種氣味的接受程度不同,這也是為什麽有些人對螺螄粉避而遠之,而有些人卻對它情有獨鐘,對喜歡吃螺螄粉的人來說只有0次和無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