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中國南北方的差異

中國南北方的差異

南方的艷陽四季如春,而北方的寒夜卻大雪紛飛,於是這才有了大家對不同的生活向往。我們常把“南北差異”掛在嘴邊,但除了地理氣候和人文差異,大家還知道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眾所周知,我國的地域遼闊,從南至北(海南三亞到黑龍江漠河)距離約有4,000公裏,因此傳統意義上的南北分界線很難統壹。

在絕大多數東北人的眼裏,燕山就足以作為南北分界線,因為燕山以北的地區冬季幾乎都在零度以下。

而地理教材中所註明的秦嶺、淮河則集合了眾多的地理分界線,其中包括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壹月份零度等溫線、水田和旱地分界線等等。不管是從自然氣候、人民生活習俗,還是農業生產方式來看,秦嶺、淮河壹線的南北都有很大的不同。

“南北差異”中我們最常說的是氣候差異,因為受季風氣候影響可謂是南澇北旱,年降水量從西北內陸向東南沿海逐漸遞增。北方不僅雨季時間短,而且降水分散不集中,南方則恰恰相反,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南水北調”的工程。

其次我們常說南北方的人文差異大,這是因為自秦漢以來,多個大壹統朝代都把首都定在了長安(西安),元、明、清時期又轉向北京,奠定了北方的軍事政治地位;而南方則因為農貿發達所以展現出了經濟優勢。換而言之北方人更適合從政,南方人更適合經商。

除了這兩點以外,喜歡旅遊的朋友們還看到南北方哪些不同變化呢?

第三點是語言上的差異,可以用“南繁北齊”來說明。常年到北方旅遊的朋友只要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北方的語言相對單壹,雖然很多地區的口音有所差異,但整體通話交流是沒有問題的。

而南方的語言就繁瑣得多,例如閩方言就包括閩北、閩南、閩東、閩中、莆仙話五種,差異甚至可以大到完全聽不懂。

造成語言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北方地勢平坦,古代交通聯系方便,人們交流的機會更多有利於彼此融合。而南方多山、地形復雜,古代交通較為閉塞不利於人們交往,因此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特色方言。

第四點是飲食差異,南方人通常喜愛米飯,北方人則酷愛面食,這是由於南北方的農業生產結構差異所造成的。南方高溫多雨,農業生產以水田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而北方降水少氣溫低,更加適合種植小麥。當然凡事都有例外,例如東北大米的美名可是傳遍了大江南北,只是因為當地人也不排斥面食,所以我們經常忽略這壹細節。

不同地區的米飯或面食都有不同的做法,喜歡品嘗地方美食的遊客可千萬不要錯過這種最基礎的特色“小吃”。

第五點是南北方的體質差異,不可否認北方人普遍都比南方人長得更加高大,平均身高總是要高上壹絲。至於這其中的生物原理,多半還是和氣候飲食相關,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自己查壹查。

第六點是工業差異,我國的工業布局以“南輕北重”為主要地域特征,造成這壹現象的原因離不開礦產資源分布。

經常到全國各地旅遊人的都會發現,不同地域所盛產的礦物資源是截然不同的,“西氣東輸”就是壹個最好的例子。北方的石油、煤炭、鐵礦資源豐富,適合機械化的重工業發展,而南方缺少這類資源因此選擇燃效消耗更少的輕工業。

第七點是以“南船北馬”為代表的交通差異,南方因為降雨量豐富而水系網絡遍布,自古便以船舶運輸為主;而北方草場廣布畜牧業發達,交通運輸更為依賴馬匹。這也是為什麽在南方很少見到以騎馬為主的陸地遊樂項目,而在北方也缺少沖浪漂流這類的水上娛樂。

第八點是遊客們最為常見的建築差異,可以用“南尖北平”來作為整體性概括。

南方人的屋頂修得高而尖,壹方面是為了方便屋頂排水,壹方面也是有利於通風散熱。北方的建築大多以平頂為主,壹來可以節省建築用料,二來是為了把房頂作為晾曬場所。

當然東北地區也有尖頂存在,畢竟冬季降雪量大,如果房子修成平頂則不利於減輕積雪壓力。以南方蘇州的拙政園為例,園林內建築皆纖細輕巧,內外空間連貫分明,玲瓏剔透。而北方四合院相對平緩嚴謹,粗壯質樸且多封閉,可以說南方建築更加註重散熱通風,而北方更註重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