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水馬龍”這則成語是從馬太後詔書中的話簡化而來,它形容車馬往來繁華熱鬧的場景。
這個成語來源於《後漢書.明德馬皇後紀》,前過濯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遊龍,倉頭衣綠,領袖正白,顧視禦者,不及遠矣。
東漢名將馬援的小女兒馬氏,由於父母早亡,年紀很小時就操辦家中的事情,把家務料理得井然有序,親朋們都稱贊她是個能幹的人。
十三歲那年,馬氏被選進宮內。她先是侍候漢光武帝的皇後,很受寵愛。光武帝去世後,太子劉莊即位,就是漢明帝,馬氏被封為貴人。由於她壹直沒有生育,便收養了賈氏的壹個兒子,取名為劉旦。公元60年,由於皇太後對她非常寵愛,她被立為明帝的皇後。
馬氏當了皇後,生活還是非常儉樸。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鑲邊。壹些嬪妃朝見她時,還以為她穿了特別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極普通的衣料,從此對她更尊敬了。
馬皇後知書識理,時常認真地閱讀《春秋》、《楚辭》等著作。有壹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給她看,並問她應如何處理,她看後當場提出中肯的意見。但她並不因此而幹預朝政,此後再也不主動去談論朝廷的事。
明帝死後,劉煌即位,這就是漢章帝。馬皇後被尊為皇太後。不久,章帝根據壹些大臣的建議,打算對皇太後的弟兄封爵。馬太後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關後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規定,明確地反對這樣做,因此這件事沒有辦。 第二年夏天,發生了大旱災。壹些大臣又上奏說,今年所以大旱,是因為去年不封外戚的緣故。他們再次要求分封馬氏舅父。馬太後還是不同意,並且為此專門發了詔書,詔書上說:“凡是提出要對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獻媚於我,都是要從中取得好處。天大旱跟封爵有什麽關系?要記住前朝的教訓,寵貴外戚會招來傾覆的大禍。先帝不讓外戚擔任重要的職務,防備的就是這個。今後,怎能再讓馬氏走老路呢?”詔書接著說:“馬家的舅父,個個都很富貴。我身為太後,還是食不求甘,穿著簡樸,左右宮妃也盡量儉樸。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下邊做個樣子,讓外親見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們不反躬自責,反而笑話我太儉省。前幾天我路過娘家住地濯(zhuo)龍園的門前,見從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請安的,車子像流水那樣不停地駛去,馬匹往來不絕,好像壹條遊龍,招搖得很。他們家的傭人,穿得整整齊齊,衣眼綠色,領和袖雪白,看看我們的車上,比他們差遠了。我當時竭力控制自己,沒有責備他們。他們只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為國家憂愁,我怎麽能同意給他們加官進爵呢?”
※※※※※※※※※※※※※※※※※※※※※
伯樂相馬
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壹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幹脆稱他為伯樂,延續到現在。
壹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幹裏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裏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連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壹帶,都仔細尋訪,辛苦倍至,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壹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壹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壹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麽。伯樂立即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壹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妳還是把它賣給我吧。”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裏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妳找到了好主人。”千裏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擡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裏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楚王壹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妳會看馬,才讓妳買馬,可妳買的是什麽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裏馬,不過拉了壹段車,又餵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壹定會恢復體力。”楚王壹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餵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裏之外。
後來千裏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